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9日 星期二

    进京求医这半年

    作者:本报记者 徐畅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9日 16版)

        【求医·故事】 

        本地医院和线上诊疗解决了一些人疫情中的就医需求,但我们应该看到,还有一些情况是线上与本地都无法解决的。去医疗资源更集中、更丰富的地方寻医问药,是很多病患不得不做的选择。

        脑瘤患儿小亮(化名)就有这样的经历。2017年,他半岁的时候就开始被病痛折磨,在家乡医院各处辗转,花费半年才确诊为脑瘤。在病友推荐下,母亲李霞(化名)带着小亮到北京天坛医院求医。次年顺利完成手术后,又转到北京世纪坛医院进行化疗,从此开始了几乎每月往返北京和老家的异地求医之路。

        2019年底,李霞带着结束化疗的小亮返回老家。“没多久疫情就暴发了。因为来不了北京,我们就在老家做了两次化疗,但那边针对小孩子的治疗没有北京专业,效果并不理想。”李霞举例说,孩子化疗用的PICC置管需要定期维护,但县城医院遇到的病例少,PICC置管维护得不好。

        疫情之下,对异地跨城的病人来说,即便能够就医,困难还有很多。

        去年9月,小亮的肿瘤又开始生长。李霞领着孩子再次进京,接着化疗。以往他们都是北京和老家两地折返。而今年,疫情防控让两地折返受到一定影响,所以李霞打算在北京多住一段时间,并利用化疗的间隙,到眼科医院给小亮治疗因肿瘤和化疗受到伤害的眼睛。但是北京的消费高,尤其是住宿的费用,对于这个常年治病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几乎无法承受的负担。

        幸运的是,此次进京后的李霞母子得到了儿童希望基金会助医小家项目的帮助。该组织免费为母子二人提供了医院附近的住宿,并邀请爱心人士定期看望,提供一些帮助,让他们在京就医的心得到一些安慰。

        但即便如此,经济上的花销依旧不少。李霞坦言,此次来京,半年已花费了八九万元,其中绝大多数项目都无法报销。小亮的父亲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因为老家出现疫情,此前一直打工的他也不得不停工了一段时间。

        “现在,我都不知道孩子接下来化疗的费用怎么办。”李霞说,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天,刚好是她与老公的结婚纪念日,回想过去几年一直为了孩子来回奔波,不由得感到心酸。

        因为本次化疗和下次之间有一个多月的间歇,这个春节她本想带着孩子回家过年,但担心老家疫情的影响,李霞办理了退票手续。这个春节,她和孩子将在北京度过。

        疫情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与这类病人对及时就医的刚需之间形成冲突。北京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王浩(化名)在采访中谈道,化解这一冲突,需要各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以更为积极的心态,做出精准及时地调整。

        (本报记者 徐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