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31日 星期日

    以修辞建构诗意

    作者:李少君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31日 05版)

        诗意被认为是一首诗最重要的元素,诗人写诗,都是要追求一个诗意。作家废名在强调旧体诗与新诗的区别时说:旧体诗因为形式是新的,怎么写都可以,都是诗。而新诗,因为形式是散文的,所以必须有一个诗意,再将文字组织串联起来。

        那么,什么是诗意?按《现代汉语词典》的阐述,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其实,诗的表达,就是一种修辞技巧。《现代汉语大词典》又补充解释:诗意,就是诗的内容和意境。诗,说到底,就是以修辞手段建构的诗意。

        中国古典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诗意呈现方式,那就是对“情境”的强调。以情造境是古代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所谓“寓情于景”,学者朱良志说王维的诗歌短短几句,看似内容单调,实则是以情造出了一个“境”,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还有“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都独自构成了一个个清静自足但内里蕴含生意的世界,是一个个完整又鲜活的“境”。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更是非常普遍的诗歌技巧。境,可以理解为古代常说的“景”,也可理解为现代诗学中的“现场感”,即具体场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沉湎于安闲适意之境,心中惬意溢于言表,而其“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目睹万物之欣欣向荣,内心亦欣喜复欣然;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耶景耶,难以细分,情景皆哀,浓郁而深沉。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现代诗对情的理解,与古典诗歌有所不同,除了情感,还有情绪、情形、情况。

        现代诗里的情绪有时是故意渲染、夸大和铺张的,铺张到甚至铺天盖地。情绪不同于情感,情绪更加个人化,是对当下现时的行为过程的具体体验。现代诗多侧重写情绪,写个体情绪的即时发散、渗透和蔓延,因此修辞也呈现出个人独特性。

        比如,同是写现代人的孤寂之静,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所阿的写法是:“世界上所有人迹罕至的寂静,此刻都跑来跟我坐在了一起”,一种深沉的孤独感,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则如此写,飞机在降落时,“直升机嗡嗡的声音让大地宁静”,很有现代感,突出飞机降落时的轰鸣与人内心渴望回到安稳大地以求安心的对比;特立尼达岛的诗人德瑞克·沃尔科特的诗句:“暮色中划船回家的渔民,意识不到他们正在穿越的寂静”,既肃穆又迷蒙,还有某种梦幻感,仿佛一幅印象派的画……这些诗,都将各自感受到的情绪渲染到极致,突出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这是一种现代诗的诗意。

        无论情感和情绪,都有情的要素与元素,“情境”这一概念完全可以借用于当代诗歌创作。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时空急速运转变化的时代,截取诗意和保存诗意更显必要。

        上述对诗的认识和理解,是我理解和创作诗歌的一个基础。当代生活由于移动区域扩大,空间感和时间感都改变了,细节、具体场景、瞬间感受,都可以作为一个个情境单元,成为诗的主题和关照对象。

        比如我有一首短诗《抒怀》,是和一位友人谈论各自理想的,我只是在一个具体语境中把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想表达出来,但因使用了一些特别的修辞手法,就呈现了独特的诗意。全诗如下:

    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

    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

    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

    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

    (间以一两声鸟鸣)

    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

    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

        这首诗完全是白描手法,把和友人的谈话和情景还原,把此时此景、此情此感加以固定。其中,“间以一两声鸟鸣”使用了旁白手法,使这首诗显得鲜活,有人,有景,还有声,不只是一幅画,还成为一出小小的情景剧。

        以诗的方式保存情感、感受和意义,截取一个个“境”,以诗的方式做现实的切片,来储存一切,并使之永远保留。诗的方式,就是修辞方式。

        (作者:李少君,系《诗刊》社主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