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9日 星期五

    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白景明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9日 04版)

        【权威访谈】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这份答卷背后,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扩大财政赤字、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一揽子政策举措,助力“六稳”“六保”,既为抗击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恢复经济赢得了主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十四五”开局之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怎样发力?近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白景明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2020年全国财政运行逐季好转

        记者:2020年我国财政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从目前的数据来看,2020年,我国财政收支表现如何?

        白景明:2020年我国财政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可以说是多年未有的。在这一年里,周期性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冲击并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政策效应产生了极强的抑制效应。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推出了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政策,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蔓延时,全国财政收入大幅下滑,收支矛盾异常突出,一些地方财政运转困难。但我国克服重大困难挑战,围绕“六稳”“六保”出台一系列举措,在各项宏观政策作用下,国民经济持续恢复,财政收入稳步回升,财政收支和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财政运行逐季好转,预算执行总体良好。从最新发布的数据来看,财政收支运行平稳,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895亿元,同比下降3.9%,虽是负增长,但好于预期。全国税收收入154310亿元,同比下降2.3%,完成年初财政预算安排的税收收入目标。支出方面,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5588亿元,同比增长2.8%,支出有序进行,在落实好政府过紧日子要求的同时,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财政收支矛盾的成功处理,彰显出我国经济韧性强,市场需求宽广深厚,供应链产业链健全完整,使得我国经济能够先抑后扬,最终实现2.3%的增长,为财政收入的平稳运行创造了基本条件,也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体系政策力度和着力点精准有效。

    积极的财政政策惠企利民助力“六稳”“六保”

        记者:在2020年财政工作面临严峻形势的背景下,我国坚决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出台了哪些举措?这些举措为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兜牢民生底线,落实“六稳”“六保”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白景明:2020年,我国经济形势异常严峻,为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兜牢民生底线,党中央提出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首要政策,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要精准,要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贯彻落实宏观政策的总体目标。

        为落实“六稳”“六保”,财政政策出台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减税降费。2020年我国减税降费预计超过2.5万亿元,相当于全年GDP的2.5%,这个比重相当大。过去一年,我国强化减税降费阶段性政策,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企业税费负担。高强度的减税降费把真金白银的红利留给市场主体,缓解了市场主体的资金短缺问题,对保就业、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保障了基本民生。

        二是扩大支出。2020年财政赤字规模比上年增加1万亿元,达到3.76万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增加1.6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达3.75万亿元。这些数字加起来达八万多亿元,占GDP的比重约8%,可见支出扩张的强度非常大。这种支出扩张扩大了有效投资,在多个角度起到了落实“六稳”“六保”的作用。同时,去年我国还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将财政赤字规模比上年增加的1万亿元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建立直达资金台账监控系统,实现全覆盖、全链条监控,确保资金下达和资金监管同步“一竿子插到底”。这些直达资金到达基层后,重点用于疫情防控、帮扶市场主体和困难群众,保基本民生、保就业、保基层运转及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在稳住经济基本盘,保障基本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兜牢民生底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里也有部分用在社会救助上,比如2020年各级财政疫情防控资金支出超过4000亿元,这也是保基本民生的一种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预期。

        三是财政深化改革。疫情冲击导致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在这种背景下,政府主动压缩一般性支出,压缩幅度相当大,腾出资金用于民生支出。用政府过紧日子换人民过好日子,对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等都起到了支撑作用。

    宏观政策不急转弯 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按照这个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也要不急转弯。强调“不急转弯”的考虑是什么?

        白景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这个宏观政策基调,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当前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而做出的科学决策,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在这种背景下,宏观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宏观政策的实施,特别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是有惯性的。202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很好地稳定了预期,给广大市场主体和居民带来了很多扎扎实实的利益。如果政策急转弯会影响预期,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成本较大的收尾负担。比如一些投资项目在2021年还要再融资才能继续进行,如果不保持一定的政策力度和规模,就不利于总体可持续发展。

    优化结构加强管理 提质增效和更可持续要相互支撑

        记者: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在您看来,“提质增效”和“更可持续”应分别从哪些地方着力?与2020年的财政政策相比,今年的财政政策会出现哪些变化?

        白景明: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保持一定的规模,还要控制风险,这就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在提质增效的基础上使政策能够更可持续。

        “提质增效”总的来说着力点要放在优化结构上,政策上发力要更加精准,另一个着力点就是加强管理。所谓精准发力,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实施机制,在及时、精准、有效上下功夫,把政策发力点落在经济发展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上,要起到疏通堵点、破解难点、消除痛点的作用。还要优化支出结构,深入挖掘节支潜力,加大重点领域和刚性支出保障力度,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和公用经费,地方财政也要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把更多宝贵的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加强管理就是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向改革要效益,切实提高政策效能,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

        “更可持续”要从支出规模和政策力度着眼,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需要,合理确定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保持适度支出强度。与此同时,加大预算统筹力度,大力盘活存量资金,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支持地方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我认为,2021年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的财政政策会有两点变化:一是减税降费和支出扩张相比2020年可能要更为平稳一些,二是2021年要在一些前期计划进行的改革基础上更强力地推进改革。

    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财政政策要精准发力

        记者:今年经济工作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来展开。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财政政策应怎样发力?

        白景明: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精准有效实施,以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从支持扩大内需的角度看,财税政策可以强化支持和引导,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补齐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在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加快农村地区的流通体系建设,增加优质产品进口,促进扩大居民消费。

        财政政策还要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支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目前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短板,财政要在支出方面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深化一些领域的改革,比如要扩大政府采购支持首台(套)推广应用试点产品和地区范围,要加大投入建立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丰富财税政策,注重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在资金投入方面保持合理增长。

        此外,财政政策要加强基本民生保障,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要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用品供给体系的完善,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加大公共卫生投入等,进一步增强民生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