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势观风,见微知著,是时代赋予学术期刊的使命。风,背后是时代的精神状况。所谓察势观风,就是在大时代里既要“春江水暖鸭先知”,又要努力“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识辨大局,融入时代,汇入主流;所谓见微知著,就是要在“微时代”里,留心和记录时代的印痕,因为“一枝一叶总关情”。然而,听风、辨风、识风已非易事,捕风又何其难也,考验的是眼力、魄力、定力,背后实质是视野、学识和精神。
2013年,《探索与争鸣》杂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序列,跻身学术期刊国家队,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8年来,《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做大时代的捕风者,坚持与青年学人共成长,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之道。一是找准定位,坚持特色。聚焦“有学术的思想”,坚持“思想温暖学术,学术关怀现实”的办刊理念,坚持“提倡自由探索,鼓励学术争鸣”的办刊风格,捕捉前沿问题,以学术方式介入现实、引领时代和推进社会鼎新,推动转型期中国的学术和思想发展,特别是在促进理论探索与学术争鸣方面,在全国同类学术期刊中可谓独树一帜。二是主动策划,积极作为。致力于提炼标识性概念,通过主动设置议题,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提供中国方案;倡导“有学术的思想”与“有思想的学术”的结合,回应时代重大关切,有效介入现实世界。三是立足期刊,多元发展。2019年杂志全新改版,更加对标重大现实问题、更加关注跨学科问题研究,并将发文重点聚焦到技术与文明、城市与文明、政治与文明、社会与文明、思想与文明等五大领域;在圆桌会议基础上,编辑部与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合作,开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论坛等衍生品牌;推出《一个人的40年——共和国学人回忆录》等在思想界颇有影响的丛书;推出“抗疫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专刊,引领了时代潮流。
上述努力为刊物赢得了声誉,各大评价机构的数据均显示,自2013年以来,《探索与争鸣》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呈直线上升趋势。2019年年底,在2013—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考核中获得优秀;2019—2020年,蝉联全国社科院社科联系统期刊转载指数第3位;2019年年底,被评为“世界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Q1区期刊”。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超过16.5万,影响力长期名列清博学术新媒体指数前三名。
站在新起点,编辑部深感责任重大,特别是在新时代如何对标国家重大现实、服务好中国学术界,是始终盘旋在每一位编辑脑海中的课题。时代给了综合性学术期刊以新的机遇,我们要做的是抓住机遇、寻找特色、错位发展、精耕细作,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第一,努力做大时代的同行者。一是关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技术革命带来了世界的变局,更带来了新型文明的崛起,如何从学理上研究这种文明形态和历史大势,是时代赋予学界的新使命。二是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安定,更是思想的鼎新。从“与西方接轨”到注重本土实践,从冲击—反应模式到“在中国发现历史”,从“以西为师”到呼唤“摆脱学徒状态”,这一切均喻示着中国学术的理论自觉。因此,如何“立足世情国情,瞄准重大命题”,在本土性与世界性之间,建构中国学术的主体性,是摆在学人面前的首要命题。对于这两大时代问题,可以尝试从四个方面切入。首先,直面现实世界。提出面向生活世界的办刊思路,即尝试提倡一种介入的、有情的、有想象力的、“有思想的学术与有学术的思想”兼容的学术。尝试打破学科边界,沟通思想、学术和现实。其次,坚持做问题中人。敢于以问题为中心设置议题,并将时代的大问题转化为学术的真问题,这是时代赋予学术期刊的使命。再次,正确认识综合性。努力探求一种以问题导向为中心,跨学科研究为基点,专题策划为抓手,推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动力,推进学术研究、探求真理知识和服务时代需要为旨归的综合性。最后,扎实推进跨学科研究。在坚持深耕学科、做好学科的大前提下,突破学科藩篱,形成直击时代靶心、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的跨学科研究。
第二,努力与青年学人共成长。通过积极的学术争鸣,让那些敢于学术创新、勇于理论探索的有为青年走在理论前沿,为他们创造条件,更好地研究历史,注重现实,筹划未来。2014年以来,《探索与争鸣》团结了一批青年学人,取得了一点影响力。如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已举办三届,每届都能收到近1000篇稿件,刚刚过去的第三届征文奖,获奖者中一半为90后学人,而刚刚结束的“抗疫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征文,短短一个月内就收到1500篇论文。
第三,努力专注于学术共同体建设。一方面,做好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建设。相比于学术共同体,提倡一种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是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可能选择。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基于以学科为主体的学术共同体,很难适应面向生活世界的跨学科研究的知识生产需要,也很难基于某一学科的规范,对跨学科研究作出恰如其分的学术评价。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既有学术共同体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它集学术共同体、思想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于一体。在这一共同体中,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基于共同的价值、理念、情怀和学术志趣,在坚持学术规范、坚持公共性和自由交往的原则下,对生活世界所提出的、超越专业能力范围内的重大公共性问题进行平等商讨和对话,对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评判。
另一方面,努力做好编辑部内部共同体建设。一本期刊在读者心目中地位的维系,不是靠一朝一夕的花拳绣腿挣来的面子,而是依靠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编织的里子。一串排名的背后是一本绘声绘色的期刊以及一个有血有肉的编辑部群体,它关联着刊物的定位、风格和个性以及办刊人的品位、眼界,还有那些或精彩或枯燥或平淡无奇的编辑部故事,这些都构成了陈平原先生所说的“日常与诗意”。再高明的排行榜,也无法全面反映这些日常与诗意,当然也不必苛求。
与一个万象更新、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相比,一本学术期刊何其渺小,但小也当保持一颗平常的守恒之心。这种平常心的获得,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持,也需要小环境的坚守。学术期刊当积极融入时代、坚守传统、开拓创新,顺势而为、借力而行、跬步行进,在恒常与新变之间保持张力和平衡。在大时代中努力捕捉时代风潮,在庸常生活中努力寻求诗意,方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
(作者:叶祝弟,系《探索与争鸣》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