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4日 星期日

    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胡郁:

    要有能力把灵光一闪的“火花”,变成冲天而起的“烈焰”

    作者:本报记者 任欢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4日 07版)

        【创新者说】

        不久前,我获得了由中宣部、中国科协、科技部等6部门发布的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近年来,我深深感到,“创新”二字,已经成为评判科技工作者、科研型企业是否优秀的关键标准。那么,什么是创新?

        我认为,“创新”应该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比如说,我写了一篇论文,探讨了别人没发现的问题,这个是创新;我在论文的基础上,又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这个是创新;我通过这个新的实验方法,最终解决了一个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这个也是创新。

        由此可见,创新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到实用化上的。但是现在很多非常好的科研理念,只能存在于论文中,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里,没有办法“落地生根”。要想做到实用化,就要用正确的方法做有用的研究。

        什么是“正确的方法”?毋庸置疑,要具备把灵光一闪的“火花”变成冲天而起的“烈焰”的能力。好比在语音识别这一课题,它的实用化得益于“涟漪效应”。2010年,讯飞语音识别推出的时候,识别率只有60%左右。但随着技术的更新,以及数据的迭代,如今识别率达到了98%以上的水平。

        更难的是“有用的研究”。不同于写论文只需比较方法的好坏,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例如语音识别技术难不难?当然难,第一步就要解决“南腔北调”的问题。每个人说话的声调不一样、嗓音不一样、说的内容不一样。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样本、算法都处理好,带来的成就感也是斐然的。实现这一点,需要我们开拓思维,去探索更多“正确的方法”。

        所以什么是创新?我认为,要弄清楚它和实用化的关系:做创新不一定能实用化,但是你要想实用化,想要做到“技术上顶天、应用上落地”,离不开创新。

        (本报记者任欢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