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之美: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绘图集》
编者 埃里克·A·纽曼等
译者 严青
19世纪末期见证了一个伟大学科的创立:利用卡米洛·高尔基(Camillo Golgi)发现的染色法,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ony Cajal)在工作室中埋头苦干,画出了数百张大脑的微观画像。这些画像中有视网膜中的视杆、视锥细胞,有海马体中编码位置和时间信息的锥体细胞,也有小脑中形态最为壮观的浦肯野细胞(本书封面展现的就是浦肯野细胞)。通过记录这些细致的细胞结构和环路,拉蒙-卡哈尔不仅为现代神经科学奠定了基础,还第一次为人类揭示了大脑中纷繁复杂的惊人之美。除了展示拉蒙-卡哈尔的细胞画像,这本图册还为这些画像附上了细致的讲解,带领读者真正地领略“大脑之美”。
《望向星空深处》
作者 蒂莫西·费里斯
译者 迟讷
出版 译林出版社/天际线
所有学科,最初都是由爱好者的热忱支撑起来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专业的科学家逐渐占到更主流的位置。但壮美的星空下,爱好者并没有因为专业人员的进场而没落,反而在天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迷恋星空的人太多,但他们在科普作品中往往会让位于科学家和科学理论。不过在作者眼中,更重要的是人们对璀璨星空的陶醉。而这本书穿行于现实与梦境之间,是天文爱好者给星空深情写下的一封情书。
《4000年中国天文史》
作者 让-马克·博奈-比多
译者 李亮
出版 中信出版集团/漫游者
在古代中国,天象观测是整个国家最重要的事务之一。这项持续了近4000年的活动并不是肤浅而无关紧要的占星术。也许这么持久的观测行为的确得益于王朝对天象和时运的好奇,但它所累积的资料却是一份极其稀缺的天文实录。无论是对超新星爆发的记录,还是用于计算银河系中恒星爆炸的频度,这些数据都至关重要。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文明,都无法提供如此精确的古代科学数据。回顾这段漫长的天文史,无数星官执着的付出尽在眼前,当然,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为什么无法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样爆发出惊人生命力的问题,也能让你深思。
《大流感》
作者 约翰·M·巴里(John M. Barry)
译者 钟扬 赵佳媛 刘念
出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这是一场几乎被人遗忘的大灾难,死亡人数预计达到2000万以上的1918大流感堪称最致命的瘟疫。但奇特的是,这场大流感从人类记忆中消失了,史书记载一带而过,当下社会鲜有耳闻。在一个各类瘟疫阴云不断逼近人类的时代,正确认识这场惨烈的大流感更具特殊的意义。这本书抛弃了冰冷的统计数据和死亡病例,反而更加细致入微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科学、政治和疾病传播的纠葛。一百年前人类面对瘟疫时的恐惧、愚昧与当下反智主义别无二致,但其中仍不乏科学家、医学工作者默默撑起了应对瘟疫巨兽的大旗。这番景象如同现今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复刻写照,或许我们是时候重新找回这场百年前大瘟疫的专属记忆了。
《幽灵粒子 透视未知的宇宙》
作者 小柴昌俊
译者 逸宁
出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图灵教育
如果你的中学、大学成绩一直垫底,可能不会再空想能实现一些伟大到不切实际的梦想了。但这样近似不可能的故事,确实是去年逝世的、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的人生。作者在精练、谦卑的笔法中,娓娓道出在求学时面对负面评价和困难时的坚决,以及如何打破美国的限制从零构思建立日本神冈探测器,并幸运地在退休前一个月发现了世界首例来自超新星的中微子。在书中,作者的胸怀和包容心也纤毫毕现,从担心国民资金被浪费,到思虑如何让更多厌恶物理的读者了解中微子天体物理学。这不仅是一本了解诺奖大师思考方式的佳作,更是一个真挚的科学性励志故事。
(本版由《环球科学》杂志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