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近日报道,天津大学将试行研究生教学的“完全学分制”,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所谓“完全学分制”,即研究生可根据研究方向和个人志趣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完成部分核心课程的学习后,直接进入课题研究,再根据研究课题内容、知识拓展志趣、职业发展规划等自主选学需要的课程,强调自由选、随时学,只要完成规定的学分后即可申请答辩。
实行“完全学分制”,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志趣,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跨学科选课也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加之实施“学分银行”制度,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变得更灵活、多元。实行“完全学分制”,无疑对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学生就业服务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果学生所选课程有限,必修(核心)课程太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就业服务仍采取传统方式,那么“完全学分制”或将变形为学年学分制,如此,与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并无本质不同。基于此,实行“完全学分制”应是学校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教学管理质量的重要改革。
在本科教育中,我国不少高校都号称实行“完全学分制”,近年来各校也都在推进按学分收费改革。然而,不少学校的可选课程并没有优化或增多,课程质量也没有提高,所谓的“完全学分制”实质仍是学年学分制,按学分收费改革也被质疑是借机涨学费。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实行“完全学分制”,应竭力避免出现类似问题。实行“完全学分制”,需要先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师的教育自主权,这是增设更多课程供学生选择的前提。若非如此,学校所能提供的可选择的课程模块就不会多,进而影响“完全学分制”的实施。
“完全学分制”是通过给学生选科、选课、选师、选时的权利,来促进教师重视教育教学以及学校改善教学服务。学校必须加强对课程建设的投入,并改革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投入精力进行教学研究,打造精品课程。在欧美,有一类研究生为授课型研究生,学制只有一年,学生只要完成规定学分的课程学习,并不需要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就可毕业获得学位。这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是通过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把关的。
实行“完全学分制”,还可能出现学生选容易混学分的课程的情况。为此,需要发挥两方面力量来杜绝这类问题。其一,要发挥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作用,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以此杜绝教师在评分时“放水”,以打高分“吸引”学生选课的问题。同时,督促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把每一门课都打造为“金课”。如果高校能做到切实保障每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那么,未来专业硕士培养就可取消学位论文要求,不必再用学位论文来为培养质量把关。
其二,要发挥导师制的作用,在学生选课时,导师要进行指导,结合学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兴趣,制订个性化的选课方案。实施“完全学分制”,也是对学生选课能力的考验,学校要在学期开学时,给学生一段时间体验相关课程,允许学生在选课、试听后调整课程,由此提高学生对所选课程的满意度。
实行“完全学分制”,也意味着学生提前完成规定学分就可毕业,以及可根据自身情况,以更长时间完成学业。这也要求学校的后勤服务、就业指导服务更具弹性。“完全学分制”改革不只是教学改革,而是办学的系统改革。如果缺乏系统的配套改革,考虑到现实条件,估计到时绝大多数学生也会选择按部就班完成学业,那就失去了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