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9日 星期二

    三大榜单:打通科技与经济的“朋友圈”

    作者:本报记者 詹媛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9日 09版)

        在“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期,如何紧扣经济发展主题,引导科技工作者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局?在推进科技经济融合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征程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尝试打通科技与经济的“朋友圈”,跨领域破题,推出了“科创中国”平台,并以平台为基础,发布了“先导技术、新锐企业、产学研融通组织三大榜单”,怎样理解这个系列榜单?它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什么意义?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吕昭平对此进行了解读。

    填补缺失的科技经济融合“风向标”

        记者:什么是“科创中国”平台?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发布这个榜单有什么意义?榜单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评选的?

        束为:2020年,中国科协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国际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充分发挥科技共同体优势,启动实施“科创中国”建设。这是一个促进技术服务与交易的平台。它以试点建设为依托,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以组织建设为核心,壮大产学合作网络。

        自上线以来,这个平台面向地方及3000余家中小企业开展复工复产及创新发展的需求调研,围绕19个省(区、市)区域产业实际需求,遴选首批26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以企业提需求、学会送服务、科协搭平台、地方汇集资源的方式,帮助更多科技工作者将成果运用在基层一线最需要的地方。

        吕昭平:以“科创中国”平台为基础发布的这份榜单是中国科协开展的一项创新性工作,目的在于面向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需求,聚焦产学研深度融合关键环节,填补缺失的科技经济融合“风向标”,营造有利于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良好氛围。

        评审方面,我们邀请国内知名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进行个人提名,先导技术榜单面向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与试点城市征集,新锐企业和产学研融通组织榜单由专家提名和试点城市推荐。评审过程非常严格。参照推荐院士候选人要求,参与评审人员严格执行保密规定和回避制度。按照科协工作流程要求,榜单候选和终评名单、提名和评审专家名单均经中国科协科技经济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审议,评审结果经中国科协书记处会议审批确认。

    接上“不完整”的创新链

        记者:在跨界方面,“科创中国”能发挥什么作用?为何要将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创新企业和产学研融通组织的榜单放在一起发布?这是否能为科技经济打通“朋友圈”发挥作用?

        束为:目前在跨界方面,我们组建了105个“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这些科技服务团由百余名院士挂帅,137家全国学会,279家地方科协联动,打通科技资源下沉产业一线堵点。同时还打通了“学术交流—科技孵化—产业发展”创新链,创业孵化器首期入驻率达90%,青年科学家创业园开工建设,首批20亿元创业基金启用,为青年科学家干事创业搭建舞台。

        吕昭平:“科创中国”系列榜单,其方案是征求了有关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技术交易机构,投融资机构,以及有关学会、学会联合体专家的意见建议。因此,它具有明确的创新点,瞄准的是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堵点。目前的榜单分为三个部分,正是接上了以前“不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链的三个环节,即供给、需求、联结。其中,先导技术代表供给方,新锐企业代表需求方,产学研融通组织代表联结器,他们都是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重要环节,缺一不可。

    补位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目前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情况如何?对入选的科研团队和企业而言,入选榜单将对它们未来促进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束为:近年来,不论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园区,科技工作者,都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毛细血管”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待加强待改进的地方。例如,科技工作者服务经济发展还缺少发力点,创新要素跨域流动缺乏驱动力等。中国科协开展“科创中国”建设,就是要发挥科技共同体触角广泛、柔性联结的优势,补台补位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激活人才、资源、组织在科技创新中的合作动能。

        吕昭平:“科创中国”系列榜单的发布不代表结束,而是更重要工作的开始。后续,我们将以“科创中国”榜单为牵引点,扩展线上线下、开放合作的协同网络。创办一本榜单主题杂志,结合现场路演、对接活动等形式,构建市场化运营机制,持续扩大榜单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相信入选的科研团队、企业和组织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科技资源,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最终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

        (本报记者 詹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