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在我的书架最里面,珍藏着一本名为《常想一二,不思八九》的书。这是2018年初,我辞职离开北京回到老家河南时,同事送我的。我一度没有勇气去打开它,生怕再触动那根敏感的神经。如今,我还是会想起那天离别的场景,但心里已多了一份释然。
如果问那时的我:既然好不容易考进北京的事业单位,为何还要回去?我想,是因为北京给不了我安全感,那时我认为只有回去才会有情感寄托,再也不会一个人逛街、吃饭,不会再有抢不到的火车票和回不了的家……慢慢地,我决定离开北京。
回到郑州,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求职路上的屡屡碰壁让我备受打击,但也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最终,我进入一家国企,从事宣传工作。二线城市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尤其在最初的磨合期,也遇到了很多难处。陌生的工作环境、欠缺的业务知识以及地方的人际关系都让我有些焦虑。渐渐地,我开始怀疑“回来”的意义。
好在,家人一直陪伴着我,单位领导也多次找我谈心,鼓励我重新出发。随着不断熟悉新业务、掌握新技能,处理各类问题也得心应手起来,起伏的生活终于归于平静。
渐渐地,在二线城市生活的“红利”显露出来:我有足够的时间读书、跑步、自驾旅行、与家人相处,心态也变得平和从容。只是偶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会想起北京的人和事,想起在北京读研、工作的那段日子,有苦有甜又有点怀念。
或许年轻就意味着“不怕折腾”吧。一段时间后,新的渴望又开始在心里升腾:在郑州的生活很好,但总觉得缺了些东西。是什么呢?应该是,创造无限可能的希望,拼尽全力追逐目标的欣喜,实现个人价值的梦想。就像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王漫妮“杀”回上海一样,我想重回北京。
于是,我下定决心返回北京。我想,无论是选择“北漂”,还是选择离开,都不用过度权衡利弊得失,只要静下心来,听从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就好。有了目标,就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吧。与那些离开北京又重新回来的年轻人共勉。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耿建扩、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