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8日 星期一

    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这里曾是一片动物的天堂

    作者:本报记者 宋喜群 本报见习记者 王雯静 本报通讯员 张琳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8日 08版)

        三趾马化石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供图

        全球唯一一套铲齿象头骨发育系列标本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供图

        【走进自然科学博物馆】  

        全球唯一一套铲齿象从幼到老的头骨化石、瞬间埋藏的岩块状各类动物化石、难得一见的和政羊头骨化石壁、陆龟化石壁、鸟类瞬间埋藏的化石标本……走进甘肃省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块巨型浮雕,它们无声矗立,讲述着生命进化的故事:千奇百怪的食草动物骨骼展示了物种高度的多样性,凶猛敏捷的食肉动物雕塑般凝固在岩石中,与它们的猎物沉积在一起,共同归于天地,告诉世人这里曾是一片动物的天堂,气候和环境的巨变使它们走向绝灭,形成了这些弥足珍贵的哺乳动物化石。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是中国唯一一座古脊椎古哺乳动物化石博物馆,是以收藏展示晚新生代古哺乳动物化石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馆藏拥有六项世界之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马“埃氏马”、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化石产地、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头骨化石。

        这座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坐落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的临夏盆地,在“世界屋脊”隆起前后经历了重大气候变化,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出土了大量多种珍贵古动物化石。在这个2.3万平方米的博物馆里,有3万多件化石标本,分属3纲8目150多个属种,分属新生代晚期的4个不同哺乳动物群,年代跨度三千万年到两百万年之间。

        “大家好,欢迎您走进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有限的空间里来重塑哺乳动物进化和绝灭的悲壮历程,了解这些动物群的无限魅力,经历和政的沧海桑田……”虎文花是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讲解员,已经在博物馆工作了近14个年头。通过生动的讲解,她带领参观者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去感受生物演化与自然变化的丰富多彩。“我们的藏品填补了恐龙灭绝之后、人类出现之前这一时期的空白,将它们衔接了起来。”虎文花说。

        “和政古动物化石的发现对我国晚第三纪古地理古气候的演变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具有极高的研究、展览价值。”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馆长何文说,随着化石标本的保护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政的古动物遗存必将成为世界重要的史前自然遗产。

        作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馆藏不仅是一部描绘自然生命的万卷书,更是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神奇宝典。然而,不要说外地人,就连大多数和政当地人也并不知道,千万年前的和政大地,曾经有过一个那样生机勃勃的动物世界。为了让参观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古动物,博物馆的大型动物化石后面配有还原古动物形态及生活场景的大型图片,力求给参观者更直观的感受。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共有临夏地质馆、生命进化馆、和政化石陈列馆等三个陈列馆。在“六项世界之最”展厅区,虎文花站在铲齿象化石展区前介绍起来:“博物馆有一套化石弥足珍贵,那就是铲齿象全球唯一一套从幼年到老年的发育系列标本头骨,保存这样完整的化石在世界任何馆藏机构都很难见到,因保存完整,这套化石曾在上海科技博物馆、台湾国立科技博物馆等地展出,影响力非常大,被誉为‘华夏瑰宝’。”铲齿象头骨发育系列化石标本从三四个月到40多岁以序排列,人们能够直观看到不同年龄段铲齿象头骨化石的大小特征。

        为了更好地履行博物馆文化教育及科学普及的职能,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现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全年对外开放,无闭馆日,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等方式,借助博物馆丰厚的馆藏资源,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与周边大中小学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青少年打开了解古生物科学的大门。在寒暑假,博物馆还会举办“小小讲解员”活动,选拔三到五年级的学生来馆内担任讲解志愿者,为游客进行免费讲解。

        据了解,和政古动物博物馆自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近年来更是借助科技的力量,通过开展线上直播等方式,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和政乃至甘肃深厚的史前文化历史,让古动物化石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不再遥远。

        (本报记者 宋喜群 本报见习记者 王雯静 本报通讯员 张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