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足迹】
很多人会问我一个问题,你一个90后博士生,为什么会一头钻进“三山五园”里,坚持不懈地为其奉献青春?
我16岁首次踏访圆明园遗址并开始对古典园林进行探索,如今已从一名高中生成长为风景园林学的博士生,也是北京林业大学“三山五园”学生研究团队的带头人。
在大多数人看来,圆明园、颐和园和香山公园是独立的个体、是旅游景区;而在我看来,“三山五园”地区曾是一个由山—林—水—田—园—村—寺—营构成的人居环境系统,是世界级的文化胜迹,对她的研究、保护与传播更是一项意义非凡的工程。作为有这份文化认同的青年,我就这样与“三山五园”绑定了。
现实中,园林史研究少不了“积累”二字,正因为它看起来枯燥、出成果难,同龄人中对它感兴趣的比较少。但我始终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幸运有老师和家长的鼓励支持,在成长中我的初心未曾改变。
随着史料积累,我们在几乎完全消失的畅春园上取得重大进展,利用16世纪至21世纪的30余份各类图文史料,复原了畅春园盛衰两个时期的布局,并定位它的范围,紧接着又考证出植物景观及匾联背后的文化内涵,填补了学术空白。团队在2019年复原出24座约16个故宫大小的皇家园林群,并出版了系统介绍“三山五园”的学术性科普著作《今日宜逛园——图解皇家园林美学与生活》。
2020年,我们将目光投向“三山五园”的国际传播。团队经过文献研究与反复推敲,初步构建了完整的英文专有名词体系,并与翻译专家合作将中文版完美转译,在有关方面的帮助下,英文版得以出版发行,此为首部整体介绍“三山五园”的外文著作。“时空溯园——北林‘三山五园’学生团队研究成果展”还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成功举办。
我的导师孟兆祯教授说:“三山五园”的研究守正才能创新。“守正”是要以史出论,立足自身学科对意境、山水和植物空间的把握;“创新”是填补空白或提出不同于前人的结论,并用新形式表现成果。
我们希望未来能够与更多领域的专家和从业者合作,共同推动“三山五园”的文化挖掘与复兴,让它的优美环境与文化艺术持续滋养人民,让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在人类文明史上焕发新的光彩。
(本报记者董城、张景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