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赋予北京的历史使命。
“三山五园”地区作为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地区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两大重点区域之一,需要更大尺度谋划,更大力度推动,强化其对首都“四个中心”功能的支撑作用,推动其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的典范区,并使其成为国际交往活动的重要载体。
一
“三山五园”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质的人文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与科学利用,凸显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鲜明烙印,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重要内涵和有效抓手。
深入研究“三山五园”的特质,无疑能够加深对北京“都”与“城”辩证关系的认识。比如,北京提出“以水定城”,怎样理解水资源对北京的重要价值?“三山五园”地区一直是北京城重要的水源地,也是建设行宫苑园的绝佳之地。金章宗所建西山八大水院中,潭水院和泉水院位于“三山五园”地区,明代著名的清华园、勺园也在今天的“三山五园”地区。今日,“三山五园”地区依然是北京中心城区的重要水源地和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
我们还应看到,在近现代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漫漫征程中,“三山五园”更是成为仁人志士心系国运、探索道路的思想镜鉴和精神滋养。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当天,陈宝箴望见火光浓烟,当即悲痛流涕。康有为在法国博物馆目睹圆明园流散文物,发出著名的伤心之叹:“睹玺凄然。”李大钊在参观圆明园故址后,悲愤写下:“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三山五园”在近代历史上的劫难,让先进的中国人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决心。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进京赶考”,入驻香山,这里是我们党领导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总指挥部,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功能和科技创新功能成为“三山五园”地区的时代重任,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高等学校,以中国林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等为代表的科研院所,以中央党校、国防大学、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等为代表的干部培训机构,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创新高地,推动“三山五园”地区成为新思想、新业态的汇聚地,成为引领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先进典范。
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必须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度,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抓住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政策机遇,扎实推进“三山五园”地区的整体保护与科学利用工作。
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根与魂。将“三山五园”建设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典范区,关键是要围绕历史文脉下功夫。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关于“三山五园”的相关研究成果近3000篇。相关研究机构成立了三山五园研究院,建成三山五园文献馆和三山五园数字体验中心,召开一年一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整合各类智库资源和各方研究力量、持续系统梳理历史文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特别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保持“匠心”的研究人才,潜心研究,全面准确评估“三山五园”地区的综合价值,找准其比较优势。既要整理文物遗迹等有形文化遗产,又要系统整理史志、传说、非遗等无形文化遗产,让“三山五园”地区历史文脉传承有绪、发展有源。
坚持文化创新,吸引年轻人。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整合文化、科技、金融、旅游、人才、生态等要素,强化国际视野,推动文化的生活化、产品化、场景化。加大以创意为引领的文化创新力度,推出一批兼具书店、图书馆、博物馆、咖啡馆、视听室、创意工作室等多重功能的综合文化体验场所。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展现整体风貌,聚焦精气神。历史上“三山五园”地区是具有御园、行宫、私家园林、军营、村庄、稻作景观、自然山水等元素的“西山胜景图”,后来又叠加了名人墓葬、教育机构、红色资源及其他各类功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典范区,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为抓手,既体现“西山胜景图”的精神意境又保护在发展进程中“层累”而成的各类文化资源,既注重白天全景体验又重视夜景文化策划,既注重文化内涵发掘又突出科技手段运用,既注重文化功能提升又注重生态功能改善,将“三山五园”地区建设为首都“四个中心”功能重要承载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区和东方人居环境杰出代表区,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亮丽“金名片”。
坚持守正创新,完善治理机制。强化“正”的定力。守方向之正、格调之正,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激发“融”的活力。坚持融合发展,将文物保护利用与社区再造、民生改善、城市更新有机融合。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文化、学校教育、干部培训等各方面。增强“统”的能力。充分发挥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攥指成拳、形成合力的政治优势,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提高顶层设计能力,调动各类智库、社会企业和民间组织及文化志愿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范围发动群众参与。在守正基础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着力打造文物合理利用新名片,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作者:陈名杰,系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