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7日 星期日

    用镜头捕捉中华瑰宝的光影之美

    ——石窟艺术拍摄散记

    作者:吴健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7日 10版)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第121窟塑像 吴健摄

        甘肃瓜州榆林窟第6窟大佛 吴健摄

        甘肃敦煌莫高窟第328窟菩萨 吴健摄

        甘肃敦煌莫高窟第428窟 吴健摄

        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佛像 吴健摄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11窟 吴健摄

        【影像札记】

        20世纪80年代初,我意外地与摄影结缘,自此以后几十年,我的镜头一直面对着人类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是她,伴我成长,是她,使我羽翼丰硕,是她,最终让我步入艺术殿堂。

        起初,对我来讲,敦煌石窟艺术的概念是陌生的。应该去拍什么?怎样去拍?亦十分茫然。在我心里,咫尺间的题材却显得那么遥远而深不可测,真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只能人云亦云、照方抓药。我一直在苦思冥想:石窟艺术与摄影艺术的“根”到底是什么……

        摄影艺术创作是“道”。庄子有云:“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可谓道无止境。曾经,有业内人士说石窟摄影不能称为艺术,只不过是翻拍记录;也有人认为其不过是考古业务的附庸,一时间似乎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其实,这并不重要,既然从事了摄影,操起了相机,就必须寻找我眼中的敦煌,寻求我眼中美好的石窟世界。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拍就是40个春秋。

        我的摄影之路是“一条藤上两颗瓜”:一是保护,二是弘扬。前者是以科学的、精准的、全方位的方式将石窟及相关文物信息拍摄下来,永久保存;后者是通过镜头以艺术的、可审美的、多层次的方式将石窟与文物形象不断升华,生动地感染观看者,唤起人们对石窟艺术的熟知和热爱。

        摄影是一门造型艺术,是通过影像记录手段和视觉思维抉择的图像创造过程。特定的时空、光影的结合、营造的真实感是它的特征。石窟摄影与文物摄影,同样是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体。多年来,我所拍摄的作品题材涉及古遗址、石窟建筑、石窟雕塑以及出土文物等,在内容上包括了人文与自然、窟内与窟外、地上与地下;在艺术形式上呈现为平面与立体、时间与空间、再现与表现。我就借以上各类题材的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与技巧,略谈一些感受。

        古遗址是古代建筑遗存,虽历经沧桑、风蚀雨侵、残存不整,但仍具较高历史文物价值,我们若只用相机去反映其残垣断壁的现状,不过是一种景物再现而已。因此,要认识它的历史及审美价值,追溯往日辉煌,就必须整体构思、启发想象,在特定的时空和典型的自然环境下,确立主题,烘托气势。

        摄影是用光线来描绘的艺术形式,由光线来确定物体在其周围空间所占的体积。光线给物体真实的透视感,强调物体的立体感,显示出物体的结构。色随光变,丰富的色彩或色调变化,增强了景物的空间透视感。在光、影、色组合的最佳瞬间快速记录,最能使作品呈现情景交融、意境盎然的一幕。

        艺术,常常就是要使人工的东西显得自然。被摄物体越显得自然融合于环境之中,就越能用它的品质、它内在的必要性打动观众,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

        石窟建筑是石窟特有的空间存在形式,因开凿时代不同、建筑风格及空间大小各异。石窟建筑摄影最大的课题就是充分体现建筑特有的社会文化、宗教内涵和科学技术水平。如果能形象地展现建筑美,摄影家就能运用摄影技术和艺术语言,在有限的空间里追求一种无限而又深远的意境。

        每一种建筑形式都有一个视觉中心或重心,在石窟建筑摄影时,我通常会将它们作为拍摄主体,如窟内的中心柱、佛龛、佛坛、背屏等。因为它们往往能在构图中起到稳定和均衡的作用。

        雕塑是石窟中的主题,在塑造上它们虽属佛教造像,受严格的仪轨之约,但其造型基础离不开现实中的人。每个时代的造像,均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生活气息,摄影者应以审美的眼光和鉴赏的心态去体验。因此,石窟雕塑摄影是一个以摄影技艺物态化追求雕塑造像人格化的创造过程。

        由于窟内的塑像不可移动,并受不同程度的空间制约,拍摄角度(视点)的选择尤为重要。透视取决于视点,理想的拍摄位置可以表现雕塑最完美的一面。在具体的构图和布局中,我遵循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的美学观点——远取其势,近取其神。这样能使被摄雕塑的特写、头像、半身像、全身像和群像等场景变化丰富多彩,一方面可以将雕塑的姿态、外貌和面部表情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可以揭示雕塑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如佛的庄重、菩萨的慈悲、弟子的谦祥、天王的吼威以及力士的凶猛等。

        成功必须探索,探索未必成功。数年来,百般困惑,数次失落,苦恼与遗憾伴我多多。一次次的沉闷,又一次次的唤醒,当然,唤醒的是灵感,启迪的是心境,坚定的是信念。这一切的一切,源于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源于先辈们崇高的风范和教诲。敦煌养育了我,石窟艺术是我的生命,摄影艺术亦然。

        (作者:吴健,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