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我国粮食安全与种子问题(下篇)】
【一线讲述】
讲述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进化生物学教授 卢宝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推进种业发展,除了需要依靠高新科技和生物技术,还必须拥有自己的种质资源。如果没有原材料——种质资源,再“巧”的育种家也无法培育出优良的作物新品种。
“一个基因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希望,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这是时代楷模、我的同事钟扬教授的名言,直观地说明了基因和种子在未来植物遗传改良中的重要作用。正是为此,他生前16年如一日,带着同事不畏艰辛、跋山涉水,行程50多万公里,在西藏高海拔地区收集种子和基因资源,并为西部培养了大量科研人才。这就是钟扬的“种子精神”,它所象征的,不仅是作为物质财富的种子将自身的优良基因持续传承下去,也包括一代代人才“种子”,在科学追求和爱国情怀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钟扬不幸离世后,复旦大学与西藏大学传承“种子精神”,联合成立了“西藏大学-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联合实验室”,合作共建生态学双一流学科。联合实验室继承钟扬遗志,将保护、研究和利用青藏高原特有种质资源多样性设定为合作共建的重要方向。目前,联合实验室正锁定西藏重要粮食作物和藏药种质资源,如青稞大麦和独一味,进行系统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研究。同时,双方还利用科教援藏活动,在生态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科学素养提高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
心有所信,定能行远。相信被厚植大地、埋入时间的“种子精神”一定能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李慧、颜维琦、严圣禾、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