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5日 星期五

    趣话“三年”

    作者:张英俊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5日 16版)

        在时间的坐标上,“三年”是个比较独特的存在。作为实指的时间单位,三年约等于156周或1095天。很多事以“三年”划段,如孩子上学,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专也三年;家中老人去世,需有三周年纪念。但在日常语境中,“三年”大多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有多年、长期之意。思深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胆怯者“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投资者“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节俭者“一顿省一把,三年买匹马”、“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人们为何常以“三年”为限?盖因“世事无常态,三年一轮回”。“三年”有规律,“三年”成法则。老人常说“从小看大,三岁知老”,戏曲人说“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积善三年人不知,作恶一日远近闻”,说的是好习性的养成没有一定时间不行。很多学问,时间短学不全,时间长熬不住,“三年”正好打基础,所谓“一年生,两年熟,三年正好能上路”、“学戏先练三年声,打铁先打三年钉”。很多事需要三年去形成、去验证,很多理需要三年才能看得清、想得通,所谓“赶车三年知马性”“吃药三年会行医”。老司机为何说“一年虎二年狼,三年变成小绵羊”,就因为见得多了,才越开越怕,才能真正体会小心驾驶之重要。

        “三年”可以让很多东西发生变化。《论语》中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孔子还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对于个人而言,“三年”的时间,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希望有可能化为泡影,痛苦的可能变成了乐趣,厌恶的可能变成了不舍。变化之大,有时常令人吃惊。谚语说“一去三年故人疏,相逢一笑感慨深”,可见“三年”之变,微妙而又复杂。俗话说“分家三年成邻居”“当家三年狗也嫌”“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其世态之变,冷暖炎凉,总让人心生几多感慨。“三年”能显露很多事情,“做贼三年,不打自招”。古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其实何须七年?三年足矣。

        “三年”,是岁月的一个符号,之于历史,“三年”实乃一瞬;而之于人生,“三年”却是重要阶段。“三年”可干很多事,能知很多理,即便不慎失误,尚有回旋余地;即便偶有落伍,奋起直追也来得及。“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体现的是为文者专志笃学、推敲锤炼之苦;“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说的是为政者韬光养晦、励精图治之功。只要功夫深,“石头上坐三年,石头也会发热”。但此话对“三年不目月”者无用,因为“好马闲三年,连块粗糠也驮不动”。

        三年前读清人王弘的《九经字数篇》,文中列《周易》《尚书》《论语》《孟子》等九经字数,说共计不满50万字。每日读千字,用不了两年,即便有人事之扰,“即以三年为期,亦不为劳。而从事者鲜,何也?偶一思及,不胜警愧”。当时读之,笔者也是惊怵得脑门出汗。

        说到事功学问,想起佛家一句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学习的时间越长,越要克服懈怠心理,不忘初心。

        学器乐的说“一年筝两年笛,三年二胡不咋地”,做木工的说“一年斧子二年锛,三年刨子学不真”。正如老话所言,“三年易考文武举,十年难考田秀才”。种地尚如此,何况其他?李苦禅谈学国画“工笔三年可成,写意三十年不一定成”。故欲成就大学问,须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而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习武者尚需“入门先站三年桩”,更何况成就一番大事业?学拳者有言:“学拳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又学三年,游刃有余。”另有比喻称,一个人要放到盐水里泡三年、热水里烫三年、糖水里浸三年、冰水里冻三年,才算真成熟。话虽偏颇,却也不无道理。

        海德格尔说:“任何一种对存在的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人生短暂,不过百年,以“三年”划段,不过三十多个“三年”。一生太远,命运或难自控,但三年之期,自己或可说了算。驾驭好“三年”,“三年”就是收获的标志牌、前进的里程碑;轻薄了“三年”,“三年”也是成败的分水岭、胜负的分界线。言及此,忽然想到,目下正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俗话说“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凡事既要计长远,更要抓当前!那就看五年,想三年,扎实盯紧每一年。士别三日,还当刮目相待,何况“一年”与“三年”?

        (作者:张英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