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4日 星期四

    补足精神之钙,为着群众越来越好的生活

    作者:赵化录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4日 05版)

        【奋斗足迹】

        讲述人:河南省辉县市冀屯镇党委书记 赵化录

        地处太行山脚下的河南省辉县市冀屯镇,在20多年前,还是农业大乡、工业穷乡,人均纯收入1000多元,有的群众穷得连房子都盖不起。22年前,组织派我到这里担任党委书记。

        一边是落后的面貌,一边是期盼的眼神,如何打开局面、赶超发展?那天夜晚,我辗转难眠,思绪万千。要说难,过去,原辉县县委郑永和老书记在山沟沟里治山治水治虫难不难?但正是有了“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这么一股精神,群众有了地种、有了水吃。几十公里外的新乡县刘庄村只有1.5平方公里,为啥能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同是太行山地区,吴金印同志为啥能坚守乡镇几十年,换来一方发展?

        以他们为代表的基层党员干部,形成了新乡先进群体的精神和文化,这也是我们身边的精神“钙源”,可信、可学、管用。这些年我以他们为榜样,和当地党员干部一起,团结带领群众一起走上致富路。

        几年前,在进村入户走访中,我发现有群众搞食用菌大棚,一棚平菇一年能挣七八千元,我觉得这是个致富好门路。刚开始,虽再三发动,但群众怕赔钱,没人干。怎么办?我就发动党员干部带头,范屯村党支部书记石宝贵领着13名党员,建起了15座双孢菇大棚,一棚能出一万五千斤,一斤能卖3.5元,一座棚净挣3万多元。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镇里掀起了建棚高潮,很快达到1万多座,实现了户均1座棚。随后,我们又引进了龙头企业,走产业化道路。全镇相继引来企业20家,2019年财政收入突破1.55亿元,人均纯收入超过两万元。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近年来,一方面,我们建平台、筑阵地,建起了新时代文明站所、志愿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三级平台,随时随地服务群众;另一方面,成立党员红色宣传队,每周六近百名队员自编自演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传递党的好声音,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红色文化。针对乡镇干部、村级党组织、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村民家庭等群体,新乡全市创新推出“红分”积分管理制度,制定了300多项细则。做一件好事,就得到相应积分,积分生成“红分”,“红分”是有价值的,可以网上购物,也可以线下兑换服务。

        这种做法,得到群众好评。群众纷纷说,有了“红分”,整个人都变精神了,干啥都有劲儿。现在,无论是镇社区,还是农村,乱扔垃圾的少了,环境美了,读书看报的多了,邻里矛盾少了,文明风气浓厚了。

        (本报记者王胜昔、本报通讯员刘军旗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