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月13日电(记者陈海波)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1月12日在该院举行的“科技创新引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加快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建设,全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量超过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设计保存容量150万份的新国家作物种质库,将于今年建成使用,极大提升我国种质资源保护能力。
据万建民介绍,“十三五”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其中,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
目前,中国农科院已建成完善由1座长期库、1座复份库、10座中期库、43个种质圃、205个原生境保护点以及种质资源信息中心组成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在种质资源收集方面,中国农科院牵头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已全面启动全国31个省(区、市)的普查和收集工作,收集各类作物种质资源5.4万份,其中96%以上为新收集资源,抢救性收集耐水淹玉米等一大批珍贵资源。
在种质资源鉴定和挖掘方面,中国农科院逐步实现由全面鉴定向精准鉴定的转变。在对收集、保存的种质资源进行基本农艺性状全面鉴定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对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3万余份种质的精准鉴定,进一步强化了种质资源有效支撑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新种质创制方面,中国农科院通过远缘杂交等途径,创制了一批关键性状突出、遗传基础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育种材料。其中,首次攻克利用冰草属优异基因改良小麦的国际难题,创制了一批多粒、广谱抗病性强且产量高的育种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