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我国粮食安全与种子问题(上篇)】
【专家点评】
泰戈尔说过:“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对中华民族来说,种子、土地和生命是分不开的,播撒入土的种子是人们的衣食之源,也关系到我们的文明之根。“一农不耕,民有饥者”“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小小一粒种子,是孕育、传承和丰富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从神农氏教人种五谷开始,种子就在中华大地上开始了美妙而奇幻的旅程。据吐蕃时期历史资料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和各种谷物、蔬菜种子,不仅促进了吐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繁荣,也有力推动了汉藏文化的深入交流。种子的“时空旅行”不胜枚举,费孝通先生就曾回忆,他的老师史禄国告诉他:“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一粒种子,蕴含着大自然赋予的巨大能量,无论是穿越千年,还是飞上太空,总会带给人各种惊喜。种子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涝灾害和台风等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所取得的骄人成绩。
近年来,我国种子研发水平和种子库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击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其中晚稻品种为第三代杂交水稻。然而,总体上看,我们仍面临着种业“外强内弱”的困境。一方面,我国的大豆、玉米、马铃薯等种子对国外依赖性仍然较高;另一方面,与国际种子企业相比,我国种子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品种审定多、转化应用少,种子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成本高、后期收益不确定性大等问题,使得国内种子企业的竞争力不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2020年1~11月份,我国玉米、小麦、高粱和大麦的进口量分别为904万吨、749万吨、427万吨和710万吨,中国饭碗装中国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十四五”开局之年,切实解决好种子问题,关键要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注重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既要加大种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稳定种子培育预期收益,让种子企业安心培育优质种子;又要优化种业发展格局,提高种子企业综合实力。二是注重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应充分考虑当前我国种子市场结构以及种业发展现状,在科学研判国际种子企业发展态势基础上,着眼于我国种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制定长期规划。三是注重重点培育与普惠发展相结合。一方面,重点培育对国外依赖程度高、种植面积广、影响范围大的种源,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难关;另一方面,普惠发展培育各类种子,保护本土优质种子基因,加强种子库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生物育种的产业化应用。四是注重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和新品种研发,在实践中持续提高育种人才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逐步提高种子品质、丰富种子种类,更好满足市场对种子的高品质、多样化需求。
(作者:张广辉,系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土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李慧、赵秋丽、冯帆、任爽、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万源、李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