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非必要不返乡’原则,辛苦各位片长、组长、邻长,请大家及时前往各自服务范围了解情况,宣传政策,抓紧上报。”作为安徽省亳州市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建设试点社区,汤陵街道和谐佳苑社区住着7000余户、2万多居民。面对这样一个大“摊子”,特殊时期的任何一次指令,社区党总支书记王磊都不敢有丝毫耽搁。
入冬以来,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持续存在,亳州落地运行半年之久的“邻长制”一次次直面“大考”。
“报告组长,和谐佳苑社区名筑苑4栋1楼至5楼,共15户。经电话沟通、上门了解,有5人在外务工,其中3人有返乡计划,已安排在亳州市外出务工人员管理系统中进行登记。”新晋“邻长”的超市老板胡修闻收到工作群消息后,立马打烊,跑到自己的服务范围,挨家挨户了解情况、作出反馈。
又一次“大考”的成绩,王磊感到满意,“去年年初,武汉暴发疫情时,我们仅有的10多名社区工作人员每人需要‘包保’近700户居民,全部完成排查需要近3天。这一次,社区内597名邻长、65名组长、13名片长同时行动,有效衔接,仅用了不到4个小时,而且几乎消灭了盲区,结果更加精确。”
1.打造“一贯到底、上下联通”的基层组织体系
“‘邻长制’这一理念的诞生,源自我们对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总结与反思。”亳州市委组织部部长秦凤玉说。
如何让信息与政策及时、全面、精准地传达到位?如何让基层诉求得到真实传递、快速反馈与妥善处理?打造一个“一贯到底、上下联通”的基层组织体系,亳州开始探索。
亳州地处淮北平原,区域面积大,人口多。“亳州主城区谯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60万,主城区之外,亳州自然村数量多、分布广,较大规模村庄人口能够达到万人以上,中等规模村庄人口平均也在5000人左右。”亳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守雨介绍。
改革,不是简单地对原有网格进行再切分。“如果将原有的网格化管理比作‘切蛋糕’,在这一基础上,无论再切多少刀,永远是平面上的改变,我们要从垂直的角度找办法。”秦凤玉说。
经过大量走访调研,亳州初步提出建立贯通“乡镇(街道)—村(社区)—片—组—邻”的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
城市组织单元划分上,亳州在一个社区范围内划分若干区域,称作“片”;片内以100户左右居民为准,划分成“组”;组内以居住临近的10户左右居民为准,划分为“邻”。片长由社区“两委”干部或社区其他专职工作者担任,组长由居民小组长、转岗退役军人、业委会委员等担任,邻长则由邻内热心公益居民等担任,党员优先。
“邻长制”落地农村,进行了具体调整。“农村与城市具有截然不同的特性,用脚硬挤进鞋子的滋味不好受,我们要让鞋子本身就合脚。”秦凤玉说。
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赵桥村作为试点村,在一个行政村范围内划分若干区域为“片”,原则上以原有村民小组为“组”,居住临近的10户至20户村民为“邻”,把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也一并纳入体系。在这里,各级负责人的选拔标准,也从“善于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员”转变为“具有一定威望,最好善于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员”,而且年龄放得更宽。当然,党员优先不变,“热心”优先不变。
2.“邻长制”让热心人有名分
摸排、筛查、扫清死角、建立“工事”……“邻长制”因防疫现实需要而生,也在防疫高压态势下不断完善。
疫情的复杂性,促使邻、组、片之间保持紧密联动,力求步调一致;疫情的紧迫性,倒逼邻长、组长、片长迅速建立垂直关系,寻求最为短、平、快的方式进行沟通;疫情下群众需求的多样化,也推动着“邻长制”落细落小,发挥作用。
“如果说,原先的网格管理员是一个个‘大喇叭’,声音虽大却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听得见。那么邻长就是一个个‘小喇叭’,时刻回响在群众耳边。”秦凤玉打比方说。
“居民遇事不用慌,打个电话找‘三长’。”“邻长制”全面覆盖,“三长”各司其职,让这句标语走出横幅,走进群众心里。
对此,和谐佳苑社区名筑苑居民马心颖感触颇深。由于楼上排水管断裂,导致她家墙壁严重受潮,正犯难时,她一下想到了贴在门外的“邻长联系卡”。一个电话打给邻长王光辉,王光辉立刻上门查看,并反馈在工作群中。隔日,社区安排物业对排水管进行了焊接,问题得以解决。
“以前,总觉得个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微弱,归属感也不强,甚至有人在一个社区住了多年,都不知道社区的名字。现在,有邻长在身边做实事,感觉社区更像一个互助互爱的大家庭。”马心颖感慨。
为防控疫情上门摸排、帮助居民解决生活难题、调和邻里矛盾……邻长们奔忙的身影,群众看得真切。而在更多不被注意的角落,必须拥有“千里眼、顺风耳”的邻长们,时刻关注着社区里的“风吹草动”,默默照顾孤寡老人、全力排除安全隐患。
“这一切,都是分文不取的。”王磊说,“邻长制”让热心人有名分,职责本身即是荣誉。为了激励“三长”担当作为,亳州也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旅游景点、公共交通等优惠政策。
以党员为主力的邻长队伍,如同一只长长的触角,伸向社会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在与群众“建立面对面、加强背靠背”的同时,也有效将动力导向基层党的建设,为做强基层党组织积蓄力量。“这个过程,就是基层党组织增强自身组织、管理、统筹、服务能力的过程。”秦凤玉说。
“当前,为了进一步增强群众对‘邻长制’的了解,我们还在各村、社区设立了组织体系图、划片空间图、‘三长’公示图、邻长联系卡、‘三长工作牌’、三级微信群,营造浓厚宣传氛围。与此同时,居民信息台账已经按照统一部署导入‘邻长制’App中,下一步工作正在进行中。”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修薇介绍。
3.“邻长制”落地农村有天然优势
相对城市而言,“邻长制”落地农村拥有更为显著的优势。
在农村,沾亲带故、相互熟稔的乡亲们有一份既天然又紧密的羁绊,但这份羁绊却常常“剪不断、理还乱”。“邻长制”为乡亲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更多保障,而他们,则在合理运用情感的范围内,为“邻长制”提出更多符合真实劳动生活场景的灵活解法。
“走夜路看个囫囵背影,我都知道谁是谁,熟得不能再熟喽!”“哪需要打电话,出门溜达两步,保准啥事儿都通知到位。”“俺们这村里的邻长,比起城里的可好干多咧!”三言两语间,赵桥村的邻长们道破了“邻长制”落地农村的天然优势。
在农村,因地界不清而导致的土地纠纷时有发生,尤其是在秋收季节。“这个问题,一张嘴说不清,两张嘴辩不明,需要俺们这‘第三张嘴’。”赵桥村大西庄自然村的邻长张文魁说。处理土地纠纷,光有“大嗓门和热心肠”还不够,张文魁分“三步走”:一是比照土地丈量图册“晓之以理”;二是苦口婆心“动之以情”;三是找寻两家共同熟识的“话事人”“一锤定音”。
“三步这么一走,‘面子’有了,‘里子’也有了,矛盾自然消解在了萌芽状态。”尽管已近古稀之年,颇具威望的张文魁依然被左邻右舍推举为邻长,“除了一颗热心,当好邻长还需要良心与公心”,张文魁如是说。
“当选邻长,就是被给予了天大的信任,平日里既要做好宣讲员、调解员,更要做好服务员。”尽管身体残疾一度让生活举步维艰,但是刚一脱贫,赵桥村村民郭朝中就自荐成为一名邻长,用实际行动回馈乡里。工作中,为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协调农机、主动帮助村民清运秸秆、为孤寡老人修理厕所……事无巨细,可郭朝中干得欢快,有他在的地方,总让人感到踏实又温暖。
“目前,赵桥乡下辖7个行政村,共有片长78名、组长220名、邻长882名,覆盖5.6万人口,已经达到全员、全域、全覆盖,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日趋成熟。”赵桥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李昂介绍。
“邻长制”落地农村,愈加有声有色。另一边,进一步推动“邻长制”信息化的工作正如火如荼。在亳州经开区第一社区管理中心,“邻长制”管理系统大屏引人注目。只需要轻轻一点,从片到组到邻,基础信息、动态变化等应有尽有,群众待办事项进度、满意度调查等一目了然。
“系统直接面向群众,群众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在线上将事项反映给邻长,邻长在系统内进行实时反馈。”第一社区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孙明星说。双向即时的互动,直接促使该区域内“市长热线”接线率显著下降,在社区邻长系统内反映问题,更快速、更直接、更具针对性。
“基于现实需要,‘邻长制’应运而生。面向未来挑战,‘邻长制’需要更完善、更稳固、更信息化。于我们而言,依旧任重而道远。”秦凤玉表示。
(本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