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学校承担着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海淀寄读学校创建于1955年,是全国第一所专门(工读)学校,教育对象是转自普通学校的心理行为偏常、学习困难或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学生。学校成立66年以来,让数以万计的迷途青少年重新走上人生的正轨。
特殊的学生呼唤着特殊的教育,从早期半工半读式的劳动教育、马卡连柯式的集体教育,到后来创办职业教育延伸初中教育效果、成立心理中心助力科学矫治、发展科技教育在情境体验中促进学生转化,我们的探索从未止步。我们逐渐认识到办好专门教育关键是要抓“适合”。“办适合我们学生的教育”是我们的办学目标,以“适合的教育”理念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在教师、教育举措、课程供给等方面努力做到适合,促进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改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发展,个体潜能得到发挥。
适合的教师:悦纳+陪伴
做好一个专门学校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所表现出的问题多是成长中的问题,在成长中可以得到改善。人们常把专门学校的学生比喻为“蒙尘的花朵”,是指花季少年成长中遭遇挫折或不良因素的“感染”,但实际上青少年还处于思想与行为高可塑性阶段,蒙尘之下仍然是美好的心灵。教师要无条件地悦纳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向上、向善发展的可能性,这是专门教育的逻辑起点。
悦纳是从心灵上接纳,陪伴则是从情感上建立师生的深度连接。
现在学校每班配备两名班主任,每班的学生数在20左右人,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两位班主任白天上班,晚间轮流值班,与学生同吃同住、一起学习生活,24小时陪伴学生,建立起如师如父、兄弟姐妹般的亲密师生关系。学生在学校逐渐找回了在家庭中可能缺失的情感支持系统,重获安全感与信任感,获得成长与前行的动力。可以说,在专门学校,陪伴本身就具有其特殊的教育价值,陪伴让学生的转化成为可能。
适合的教育举措:传承+创新
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教育举措是半封闭、集体化教育方式。半封闭教育下,学生周一至周五住宿在校,不使用手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与原有不良社会人员接触的可能性,阻断了学生与负面成长环境之间的联系,学生在稳定正向的育人氛围中,持续、渐进地改善了偏差行为。集体化教育下,学生一日生活作息环节都按班级集体行动,升旗、点名、上课、吃饭要列队,学习整理内务,把被褥叠成“豆腐块”。每天晚饭后,组织全体学生晚点名。各班每天晚睡前还要进行不少于半小时的晚班会。参与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集体化教育,解决了很多学生个人无法解决或很难解决的行为问题。
我们还不断创新教育举措,建立了心理中心,创造出每班设立心理辅导员制度、心情天气预报、个体成长小组等多种适用专门学校学生的心理工作方法。疫情期间,一位由于亲子矛盾突出而产生自杀倾向的孩子,在班主任和心理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缓解,并顺利考上一所市级示范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情境中学”。一位比较自卑的学生因为科技设施爱上了学校,并成长为海淀区“少科院”小院士。学校也连续两次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此外,学校的特色教育举措还体现在法治、社工、足球教育等,他们共同守护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在成功中收获成长。
适合的课程:合格+优长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专门教育的适合还必须在课程供给上寻求适合。
二分之一加三分之一等于多少?有学生回答是五分之二,而且不只是一个学生。专门学校的学生往往不仅表现为行为上的偏差,同时伴随着学业不良。基础合格类课程培养的是专门学校的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奠定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我们不怕低、不怕慢,倡导开展低起点、小步走、分层次、多指导、勤练习、快反馈的教学,有时会倒退到小学的知识去讲,改善了“听不懂”“学不会”的问题。
优长发展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以优势的发展带动学生进步,让学生在成功中成长。我校300名学生享有36个专业课程教室、40多门校本课、10多门社团课,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课程。每年我们会组织20多次集体德育活动,每个孩子都能走上台前展示自我。很多孩子原来不敢当众说话,现在能够自信地展示和表达。学生在校园咖啡屋、电视台、生态园等参与实践课程,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才能。我们还曾为1名小学转来的孩子单独建了一个班,为1个喜欢标枪的孩子专门设立了标枪课。优长发展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找到了自己的兴奋点、得到关注,在一次次参与的过程中重拾自信、阳光成长。
(作者:肖建国,系北京市海淀寄读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