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8日 星期五

    制怒

    作者:王充闾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8日 15版)

        殷燕召绘

        【说文谈史】  

        作为“七情”之一,怒是人的情绪的一种骤然变化。当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某种现象心怀怨愤、强烈不满时,愤怒往往成为最常见的一种应激反应,诸如愠怒、恼怒、震怒、暴怒,怒形于色、怒目横眉、怒不可遏、怒火万丈、怒气冲天等。既然属于本能性的心理状态,那么,发怒也就是习见的现象,其中有正当的,有乖戾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有的是伸张正义,有的属于发泄私愤,所产生的结果也因其性质、动机而各有差异。

        前贤往哲对于发怒采取分析态度,宋代哲学家朱熹所言“血气之怒不可有,义理之怒不可无”(《朱子语类》)是颇具代表性的。这里提出一个衡量的尺度,即唯义是从,属于正义行为应予肯定。比如古代典籍把失败了的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纳入四大神话。《史记》载,为了捍卫国家尊严,“(蔺)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宋代文学家苏洵有言:“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庄子》中的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草木怒生”(《外物》)言草木乘阳气奋出而不可遏止。

        不过,即使是出于良好愿望的正当行为,古人也提倡“事到临头,三思为妙;怒从心起,暂忍为高”。朱子在讲到“义理之怒不可无”时,又补缀一句:“如勇决刚果,虽不可无,然用之有处所。”因为怒气一旦发作,往往如强弩之发,当事者会陷入思维混乱状态,感情冲动难以控制,所谓“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这就必然带来种种不理智的失范行为,甚至产生极端恶果。古书上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匹夫一怒,血溅三尺”,所以,孔老夫子语重心长地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一些人凭意气用事,逞匹夫之勇,为了一点小事,就不顾身家性命,从而铸成大错,殃及父母、妻儿,这不是太不明智了吗?西哲亦曰:“冲动是魔鬼,发怒是祸水”,“发怒,是用人家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愤怒总是以愚蠢开始,以悔恨告终”。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得到一把珍贵的紫砂壶,备极喜爱,连睡觉都放在床头。有一次,他梦里翻身,失手将壶盖打翻在地,既心疼又气恼,心想,壶盖摔碎了,那我还留着这个茶壶干什么?于是拎起床头的茶壶从楼上掷出窗外。次日清晨起床,他发现那只原以为碎了的壶盖,竟然完好无损地落在床边的鞋上。这时,他悔恨至极,想起昨夜紫砂壶已碎身楼下,独留一个壶盖还有什么意思?气得一脚把壶盖踩得粉碎。怏怏地外出办事,步出楼,一抬眼,发现那把没盖的紫砂壶,正好托挂在绿荫覆盖的松树枝上……

        这就是恼怒所产生的后果。倘若他能够稍微冷静一点,也不致一次再次地错过挽回过失的机会,出现尴尬的结局。

        看得出来,事无分大小,要想成功,总须理智清醒,止气制怒,否则就会感情用事,因小失大,甚至跌进罪祸的深渊。古往今来,无数人事功败垂成,问题往往出在未能“忍得一时忿”上,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佛典中把嗔怒视为人生“三毒”之一,有“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怒火烧了功德林”之说。中医理论认为,怒由气生,气、怒为孪生兄弟,怒气发,血气耗,肝火旺,怒伤肝,无论从养生还是养心上讲,都是有害无益的。

        关于止气制怒,前人流传下来大量格言警语,诸如“每临大事有静气”“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等等,不一而足。也有一些较为系统的论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奉为心学的源头、北宋理学家程颢的名篇《定性书》中所言:“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唯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大意是,人的情绪多端,其中最容易爆发而难以控制的是怒,但若能够在发怒时就迅即忘却它,而去体会本心之廓然大公,观照理的是非,也就可以见到这种外诱是无足介怀的。果能如是,那么,于圣人之道也就领悟大半了。

        禅宗有一则趣闻。古时有一老妇经常为细微之事生气,活得非常痛苦。她去寺庙求教,高僧把她领到一间黑屋子里,落锁而去。老妇气得破口大骂,骂累之后,高僧问:“你还生气吗?”老妇说:“我只气我自己,怎么会来到这个鬼地方!”“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能不生气呢?”老妇听之有理,静心思过,终于不生气了:“气又有什么用呢!”高僧这才把门打开。老妇问道:“大师,什么是气?”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一言不发,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高僧手中那杯茶水,泼在地上转瞬间就渗入泥土,迅速被蒸发风干,所谓的“气”,不就像那杯茶水一样瞬息即逝吗?由此看来,动不动为日常生活中的芝麻小事而心跳加快、呼吸提速、血压升高,的确是大可不必。

        落实在行动中,历代都有许多磨炼意志、息气制怒的逸闻佳话。

        战国时的政治家西门豹,脾气暴躁,性急易怒。为了制怒,他身上佩带一条柔软的熟牛皮,每当要发火时,用手慢慢地轻抚柔革,直到怒气消解为止。

        西汉名将韩信,年轻时受过“胯下之辱”,后来辅佐汉高祖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获封楚王。众人都以为,他会为当年受辱报仇雪恨,可是,韩信不但没有衔恨报复,反而依据那人的能力,赐给一个中尉官职。他说:“我不但现在能够置他于死地,当年也可以杀掉他。可是,那样我就要获罪,还怎么建功立业呢?”

        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堪称制怒的典范。他在年轻时性情急躁,父亲给他讲了这样一件事。两壮汉押解一个嘴里塞着东西的年轻人来见官,说他忤逆不孝,骂娘打娘,所以把他的嘴巴堵起来。县官一听,立即吩咐重打五十大板,直至皮开肉绽。这时,一个老婆婆进来哭诉:“刚才两个强盗来抢我家的牛,我儿子一个人打不过他们两个,被捆绑起来。”县官这才明白,一时性急,竟然判错了案,那两个“恶人先告状”的强盗已逃之夭夭。林则徐听了深受教育,写下“制怒”两字横幅,作为座右铭时刻警诫自己,终身受益。后人据此总结出两句格言:“闻恶不可遽怒,恐为谗人泄忿;闻善不可就亲,恐引奸人进身。”

        如果说,发怒使气属于常人的本能,那么,制怒止气则是智者的本事,需要有远大的抱负、开阔的视野、高度的自觉、坚韧的意志,需要具备准确判断问题、善于调控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智能。现代心理学把它概括为“情商”。情商,由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五种内涵组成。论者认为,现今,人们面对的是快节奏的生活、高负荷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如果没有较高的情商,可说是举步维艰,事业更难以获得成功。情商高者,能够清醒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动向,敏锐感受并有效反馈他人的情绪变化,从而充分地发挥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能力。

        近读清人笔记《壶天录》,见到这样一段记载。宁波城内一个开席店的叫张鸿盛,一个姓郑的客户买了一领席,交款后,还差四文钱,店主一定要他补足,于是又交了三文,店主还是不依不饶。其实,通常情况下,这一文钱随手扔掉也不足惜,可是,由于两人别扭起来,一个坚持索要,一个坚决不给,谁也不肯让步。先是大吵大闹,继而拳脚相向。郑某寡不敌众,遭到毒打,卧床不起,含恨死去。他的妻子带领一干人找张偿命,趁势把店中的家具器皿全部捣毁……这个惨痛的教训,从反面印证了情商的重要。争执中,如果有一方能够清醒地掌控情绪,何至闹到人财两空的地步!

        有一种说法:情商高者,遇有急事由理智主宰,让血液进入大脑,冷静地思考问题;而情商低者,让血液进入四肢,大脑空虚,狂乱冲动,这样就会做蠢事,惹祸端。生理科学实验证明,一般人在过度紧张、有心理压力时,肾上腺素分泌激增,心率快至每分钟100次以上,血液的确会离开大脑皮层,进而失去理智,鲁莽行事,变成“好斗的公鸡”。常见的控制情绪的方法是深呼吸,直至冷静下来,使情绪逐渐稳定、平复。

        因此,我们提倡要做自己的情绪管理师,这里有三个要点。第一,古训云:“辱人以不堪,必反辱;伤人以已甚(过分),必反伤”,《壶天录》中所记载的张郑之争,就是明证。第二,盛怒之下,理智不清,感情冲动,不要仓促决策;哪怕静下来二十分钟、半个小时,再做处理也好。第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而一定要忍住、咽下那类最能伤害对方的“解气”“解恨”的话。

        (作者:王充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