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3日 星期日

    无端炒作“战狼外交”是对美式霸权的深度讽刺

    作者:苏晓晖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3日 04版)

        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上映的两部《战狼》电影都颇为叫座。然而,西方某些媒体和政客并不关注华语电影的市场表现,却从影片的片名中获得了所谓“灵感”,作为对华抹黑的新手段。尤其是美国,肆无忌惮地给中方表态和政策主张贴上“战狼外交”的标签,妄图利用自己的那一套话语体系和逻辑来“定义中国”,让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失语”。殊不知,那些总想给中国扣上霸权帽子的人,恰恰是自己抱着霸权不放的人。

        中国的外交政策,建立在五千年优秀文明的传统之上。中国自古就是公认的礼仪之邦,中国人爱好和平、崇尚和谐,但同时也是有原则、有骨气的。对于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和发展核心利益的错误言行,中国当然要作出有力回击。对于蓄意中伤和无端抹黑,中国当然要摆明事实真相,坚决捍卫国家荣誉和尊严,坚决维护公平正义和人类良知。显然,这对于一贯以“只许我教训你,不许你吭声”歪理横行的美国一些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新中国成立71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国际社会贡献越来越大,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美国一些媒体和政客并不愿接受如上现实,仍惯于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和解读中国,甚至变本加厉地污蔑中国。

        迄今为止,恶意攻击中国的政治制度、渲染中国的社会问题的手法已经司空见惯,“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中国崩溃论”等各种负面涉华论调层出不穷,但老调重弹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美国急需开发新的兴奋点来发动对华舆论攻势。为此,即使对“战狼”一词给不出一个明确的解释,也并不妨碍美国一些媒体和政客对其“爱不释手”。西方媒体凭借国际舆论中的优势地位,紧握手中的“大喇叭”,以“议题设置”方式对涉华负面舆论推波助澜。

        美国执迷于炒作“战狼外交”,从直接目的来看,意在掩饰心虚。美国一向以“人权卫士”自居,年年不忘发表所谓《国别人权报告》,动辄挥舞“人权大棒”,指责其他国家“在实现人权平等方面进展缓慢”。但事实上,美国践踏人权的丑闻时有曝光,诸多问题不仅引起美国国内民众抗议,也遭到国际社会谴责。美国动辄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国内事务,但在面对自身错误时,却百般掩盖、推脱塞责。2019年7月,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政府治疆政策进行粗暴指责,将设立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污蔑为“大规模拘留场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社交媒体上转引多国对中国治疆政策的支持,并就美国种族主义问题发出诘问。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驻联合国大使苏珊·赖斯立即气急败坏,反污中方言论涉及种族歧视。西方一些舆论则站在美国一方,指责中国搞“战狼外交”。显然,种族主义问题戳到了美国的痛处,美国难以为自身在人权问题上的污点进行实质辩护,不得已以倒打一耙的方式转移视线焦点。

        与此同时,美炒作“战狼外交”服务其遏制中国的目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则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美国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发展取得的成绩,反而试图借打压中国来维护其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优势”,以巩固其全球霸权。但从效果看,美国无法遏制中国崛起,反而由此更添焦虑。在此背景下,炒作“战狼外交”是美国对华施压无所不用其极的表现,也显示出美国试图在西方世界争取支持、形成对华围堵“包围圈”的险恶用心。2020年12月,一位欧盟外交官表示,欧盟和美国应该达成共识,联合对抗中国的“胁迫式外交”,对中国“战狼外交”说不。此举与美国对欧洲国家不断挑拨、威逼、利诱不无关系。

        另外,炒作“战狼外交”再次暴露美式霸权的无耻。美国惯于横行无忌、为所欲为,不顾是非曲直,无视他国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权利。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说,如果只是因为中国“块头大”,就认为中方说出事实真相、维护自身的利益尊严是“胁迫”和“战狼”,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对中国外交的污名化。

        中国不会落入美国“战狼外交”的话语陷阱。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将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增强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以自身的稳定发展和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为世界和平、各国共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苏晓晖,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