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2日 星期六

    热心公益的中国小伙王璐:

    “我愿做中巴民间友谊的使节”

    作者:本报记者 张任重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2日 04版)

        【中国人在海外】

        2011年,河南小伙王璐来到巴基斯坦国际伊斯兰大学留学,在语言学习领域深造。毕业后,他在巴成功创办了一家租车公司。性格开朗的他这些年除了学习、工作,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在留学生学生会工作期间,王璐第一次接触到公益活动。当时,他发现留学生群体喜欢购买衣服,而且更新频率快,慢慢地就积攒、淘汰了很多各式各样以前穿过的衣物。这些衣物本身质量很好,而且根本也谈不上“旧”,如果白白丢弃掉是很大的浪费。因此,王璐提议将这些衣物捐献给当地有需要的人们,例如难民营中那些生活较困难的民众。于是,他张罗着大家收集、整理不穿的各种衣物,用了三台洗衣机将它们清洗干净,之后晾晒、消毒、打包,再联络当地公益组织负责人,最后将衣物顺利发放到了难民营的民众手中。王璐说,至今他还记得孩子们接到捐赠物品时开心的样子,“第一次公益活动让我深受感动,收获也很多”。

        此后,王璐更加关心社会公益,他和留学生同学每年都要举办类似的各种公益活动。他发现留学生手中有很多几乎不再使用的散碎硬币,经常散落在书桌上、抽屉里,于是又发起了“硬币行动”,号召将不再使用的硬币收集起来购买文具捐给当地的小学。活动再次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很多巴基斯坦学生也跟着中国留学生积极踊跃地捐赠硬币。

        王璐表示,让他感触最深的是,中国留学生们凭着热情和持续努力不断改变着上述难民营的面貌。这些年来,留学生们对难民营及其学校的支持从未中断过。在中国驻巴使馆、华人华侨协会、企业机构和爱心人士等多方支持下,王璐和同学们帮助那里的学校从简陋的土坯房改造成目前整洁明亮的教室,打水井帮助解决了难民营的用水难题,给房屋装上了太阳能发电板,修缮漏雨的屋顶和墙壁,给学生们发放校服、桌椅、文具。“不久前,在了解到难民营学校的师生缺少保暖棉鞋,仍穿着凉鞋、拖鞋过冬时,我们又采购了一批相关物资发放给了那里的师生们。”王璐说。

        随着公益活动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求助者越来越多,王璐和伙伴们也在不断总结、完善相关的公益救助体系,成立了中巴友谊交流小组。毕业之后,王璐也一直积极参加小组的活动。他表示,学生时代很多活动规模都比较小,操作上比较容易。后来,当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求助诉求反馈上来后,原有的规模、资金、流程等瓶颈就需要有所突破。“比如,我们目前正在支持一家孤儿院,那里的师生对于教学设备的需求层次更高,数量和金额也更大,过去的小额捐助肯定行不通。”王璐表示,所幸的是,他们的公益活动得到中国驻巴大使馆、各家协会、企业以及中巴社会各界的爱心组织和人士的大力支持。目前,小组在公益活动申报、物资采购、审核、监管、发放和事后反馈等全部流程方面都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公益项目的运作已经基本实现了正规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巴基斯坦也未能幸免。在疫情冲击下,当地很多人也联系到中巴友谊交流小组寻求帮助。“当时疫情暴发,家人不愿意我们冒险外出活动。”王璐说,“但是再三斟酌后,我们还是决定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实施公益救助,能帮多少就帮多少。”疫情高峰时期,能够协助活动的义工较少,王璐和伙伴们就戴好口罩、手套,“全副武装”后去采购援助物资,再交给当地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实地发放。王璐表示,他们筹备的公益物资包都是精挑细选且搭配均衡,主要包括粮油食品等物资,足够巴一户普通家庭一个月左右的日常消耗。

        有一次,中巴友谊交流小组接到了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一位官员的援助诉求,希望为当地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一部分困难群众解燃眉之急,渡过食物短缺难关。上述地区位于巴北部,紧邻中国新疆,山地河谷纵横,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公益活动实施面临很大难度。王璐和他的团队对实施计划、物资发放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推演,最终对吉-巴地区辖下共10个分区实现覆盖,有序发放物资,优先解决老弱病残、孤儿寡母群体的救助需求。同时,他们还帮助当地政府针对每个区不同的情况制定了差异化的救助计划。王璐表示,第一期约300户物资发放完毕,在巴当地引起了热烈反响,来自中巴两国的许多爱心人士、官方民间机构纷纷通过网络、电话联系到他们,出钱出力出主意。有一位巴方司机自愿向偏远山区运送物资,其车辆因极端路况而侧翻受损,但他没有任何抱怨,修好车辆后继续上路,维修费乃至全程的油费都是自掏腰包。正是在社会各界支持下,本次公益活动对吉-巴10个辖区、每辖区100户困难家庭实施有效救助。

        “这一次,中巴友谊真的传遍了吉-巴地区的各个角落。”王璐说,“这些年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做公益活动不仅能够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而且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用实际行动感受慈善精神。我愿意继续做中巴民间友谊的使节。”

        (本报伊斯兰堡1月1日电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张任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