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
2020年,粉丝文化一如既往地提供了诸多网络流行语,同时此前被神秘化的“饭圈”(粉丝圈子的简称)屡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因技术赋权而被寄予了诸多浪漫想象,并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不同于遵循传统社会生活中科层制与权力金字塔逻辑而组织起来的文化圈,“饭圈”是基于粉丝个人的“趣缘”——即共同的偶像、爱好与兴趣等形成的某种“趣缘”共同体。当粉丝文化随着“饭圈”向更广大的群体传播,进入到大众视野之际,粉丝文化也失去了以前局限在小群体中的神秘性,而被纳入理性审视之中,也即粉丝文化的“祛魅”。
2020年,是粉丝文化祛魅的一年。
这种祛魅发生的契机,首先源于2020年上半年严峻的疫情。抗疫一线,“饭圈女孩”迅速将日常“趣缘”网络转变为行动,以极快的行动力与较强的组织性,驰援湖北、捐赠物资,并加入志愿服务。这也为祛魅后的“饭圈”提供了社会认同。
“饭圈”文化在疫情期间也显示出某种特殊价值。现场直播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抢建之际,宅在家中的人们以“云监工”自诩。“饭圈”的粉丝依据圈内规则,给各种机器车辆取名,并以粉丝文化中“挖掘机天团”出道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着对武汉与中国的祝福。
粉丝文化的祛魅,还源于商业化的运作方式。疫情发生后,部分线下的文化娱乐活动与消费不得不转移到线上,尤其是明星带货蔚然成风。在浪漫主义的粉丝文化想象中,“饭圈”的存在降低了明星的接近门槛,但在现实粉丝经济的逻辑中,粉丝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流量与精准的消费群体。对粉丝而言,追星行为的背后是其建立了自己与大众文化中聚光灯中心明星的联系。追星的背后,存在丰富而复杂的文化与集体身份生产机制。但资本关注的是这种生产力,因为它一旦释放,将会带来巨大而稳定的流量,而流量意味着粉丝文化变现的可能与消费潜力。正如直播带货的火爆所显示的,资本推动粉丝文化进一步祛魅。
在这种祛魅中,粉丝文化的依附性也日益凸显。“饭圈”的形成依托于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背后是一个个包括影视制作公司在内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与内容生产方出于实现商业目标的考虑,深度介入“饭圈”以及粉丝文化发展过程中。对文化资本而言,“饭圈江湖”尽管有聚合、有分离,但由于粉丝长期生活在特定的“饭圈”之中,有类似于信仰式的追星行为与情感投入,因此对“饭圈”有较强的依赖性。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利用粉丝的高黏度,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变现。
然而,对“饭圈”商业价值的过度开发,也导致乱象丛生,使得粉丝文化成为治理对象。在对商业变现与商业营销的无限追逐之下,一些“饭圈”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诱导粉丝“打榜灌水”,为“引流”挑起圈子互撕等,对互联网秩序及网络生态环境都造成一定的损害,致使“饭圈”沦为“黑圈”。
对此,2020年下半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专门针对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和现象。不过,即便如此,在2020年年底,依旧出现了粉丝大面积“养号”注水某平台的新闻,一时间舆论哗然。这种商业化的介入,是基于流量变现、文化变现逻辑展开的,难免会对受众价值观念以及主流价值形成冲击。这类热点新闻,对社会也是一个提醒:“饭圈”在商业过度介入后的治理,任重道远。
当前,“饭圈”的状况也影响到了大众文化的供给状态。在此背景之下,追星已不再是无足轻重的问题,“饭圈”及“饭圈”治理,关系着今天和明天的社会文化状态。
(作者:李飞,系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