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张金霞:为菇农们的幸福再干二十年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9日 11版)

    张金霞。资料图片

        从事食用菌科研42年、产业扶贫33年、走遍40余个深度贫困县、建立了“首席+团队+县主管干部+技术经济明白人”联合扶贫攻坚模式……一个又一个数字,绘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的“扶贫地图”。

        食用菌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新兴产业,收益高、见效快,是农民的“钱袋子”。但是,食用菌天生“娇贵”,生产技术要求高,需要按照微生物学的原理操作。一旦批量发生杂菌污染,就会颗粒无收。

        为了让更多种菇人过上好日子,张金霞一头扎进蘑菇的世界,一干就是42年。

        1987年,张金霞的蘑菇扶贫路,从武陵山区的湖南永顺开始。从武陵山区到燕山—太行山区,从秦巴山区到滇桂黔石漠化区,33年来,张金霞带着她的蘑菇走遍了我国40多个深度贫困县,为亿万贫困户带来新的增收希望。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着食用菌的销售和生产,给脱贫攻坚带来严峻挑战。她每天与扶贫县和体系专家联系,了解当地天气、疫情、生产、销售情况,提出疫情期间生产技术建议和生产原料的运输装卸安全准则,发往各扶贫县和食用菌主产县。为了让蘑菇卖得更好,她撰写各类食用菌的营养和保健要点,提供给销售商。她更是抓住疫情防控安全期,先后6次到燕山-太行山区的河北省阜平县、平泉市,秦巴山区的河南省汝阳县、卢氏县,湖北省郧阳区,为菌棒厂的菌种质量把关,为打造南水北调路上的绿色生产模式和特色品牌出谋划策。

        几十年如一日,张金霞为贫困县制定产业规划,促进产业因地制宜高效发展;她研发菌种生产技术,给贫困户带去优质菌种;她关注市场需求,给偏远山区送去市场信息;她提出优质精品生产方向,提供提质增效技术措施。

        面对繁重的科研工作,她初心不变,矢志不渝。她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没有8小时工作制,每次出差都是白天工作,夜间赶路。

        平泉是她在扶贫中距离北京最近的市,从办公室到长途汽车站,再乘车到平泉要8小时。为了节约时间和经费,她一直拼车往返。当地多次提出派专车接送,可她每次都婉言谢绝。她说,自己出身农家,在农村长大,不能丢掉农民朴素、实在、厚道、勤俭的本色。

        面对这样一位扎根泥土、扎根“三农”的科学家,菇农们深感幸运、幸福、满足,人们称她为“说实话、接地气、干实事的科学家”。

        看到农民致富的笑容,张金霞更是乐在其中。如今已65岁的她说,自己还要在蘑菇的世界继续深耕,为菇农们的幸福生活再干二十年。

    人物简介

        张金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因贡献突出获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