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写给父亲李吉均院士的信】

    您的笑容从未远去

    作者:李丁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8日 10版)

    李吉均(1933.10.9-2020.7.21)本报记者郭红松绘

    亲爱的爸爸:

        您走远了吗?

        7月末,您摆脱了纠缠已久的病魔,在全家人的陪伴中安息了。那个清风冷雨的清晨,我们用隆重的告别仪式,为您送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您,祈愿您一路走好。敬爱的父亲,我们舍不得您啊!

        2020年,于国于家于您,都可谓饱经磨难。从您病重到弥留之际,全家人竭尽全力、悉心照料,用尽医疗措施努力救治,您更是承受了难以忍耐的痛苦,让我们不忍直视。从噩耗和各种后事料理中逐渐平静下来,已经是岁末之际。此刻我们才清晰地感受到从来没有的孤苦和煎熬,给您写信是倾述,也是告慰。

        您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现代冰川、第四纪古冰川、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在东亚和全球环境变化中影响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系统理论,提出了“季风三角”概念,生动刻画了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演变的空间模式;您还对我国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古冰川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对季风海洋性冰川有新见解,划定了中国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的界线。

        2019年中国科协启动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有序开展。您离开以后,这项工作对我们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我作为课题组成员赴老家彭州、成都、重庆,在您成长、学习、工作过的地方,走访、采集、了解到大量信息、实物和故事。对我们家族自“湖广填四川”入川以后的生存环境、家族发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我们先辈生息的葛仙山山脚下的万年场,现在正开发文化旅游打造“万年古镇”,传统川西砖木廊檐民居比肩成行,临街餐饮百货铺面夹道排列,青石铺路修建人行步道,行车道路宽阔,成为典型的川西古镇旅游景区。我还亲眼看到祖先田产所在,现在已经部分开发建设成“仙山花谷滑草场”旅游设施。课题组用无人机航拍记录,作为我们书香门第家族发源的自然人文环境珍贵资料,提交中国科协,将来进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古镇不远处的蒲沟村,还走访到一户与您平辈的本家亲戚,访谈家世颇有收获,找到了李氏家族比较完整的“字辈”族谱。我们这一支自“贵”字辈科举中榜,以后“书香”传家,多以教师为业,形成了“为人师表”的家族文化精神。传承到我,已经是第四代教师。您常以读书世家为荣,这些资料一定让您欣喜、满足。

        记得曾经有记者问您,有没有给子女写过信?您说现在就写一封家书。文字不多,但依然是勉励从教敬业。信中教诲:“小丁吾儿、藜藜吾女:……我家自尔曾祖父以来进入知识分子的行列,多以教书为生,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不敢懈怠而误人子弟,你们两位也是教师,其勉矣哉。”不负芳华,我从教已33年,藜藜也有22年教龄,我们会以您为榜样,不辱家风。

        我时常翻看您的照片寄托哀思,您乐观豁达、温和儒雅的大师风范从未远去。

        您在3月底拍摄的最后一张衣着得体的照片中,那个笑容令我至今难忘。那时,您正用惊人的毅力和勇气与病魔斗争,您努力举起左手,用微弱而又顽强的语气,说出最后一个愿望:“我要活到最后一批学生毕业!”然后露出慈祥、欣慰的笑容。您真的做到了,当您在病榻上得知最后两位博士生顺利通过答辩的消息,我又看到您再次露出了那样的笑容。您的一生成功圆满,学术造诣堪称泰斗,教书育人堪作楷模。俯仰天地,家国事业,了无遗憾。

        妈妈现在身体健康,每每问及您的去处,都是百般思念。您可以放心,我们会照顾好妈妈。

        爸爸,愿您一切安好!

    您的儿子:小丁

        (作者:李丁,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