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9日 星期六

    陶克:

    以雷锋精神助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作者: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9日 03版)

        直播页面二维码

        第一○六场

        【专家观点】

        2020年12月18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雷锋同志诞辰80周年。他出身普普通通,但最终成长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丰碑,成为“中国好人”的文化符号,永远活在百姓心中。去年10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雷锋精神,正是推动《纲要》落实的最好抓手。

    今天的中国,雷锋成为亿万人共同拥有的名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整体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信念不坚;部分青少年道德观念模糊甚至缺失,缺乏区分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造假欺诈、不讲信用的现象久治不绝,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妨害人民幸福生活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对个人品德的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纲要》直面这些问题,特别强调要突出个人品德建设,要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个人品德强调的是自身的优良品质以及行为自觉,是人生之基,也是道德建设的“第一粒扣子”。而所谓的个人品德建设,就是培育“好人”。

        那么,什么是“好人”?甘当“傻子”以怀民,愿做螺钉而济世,雷锋的个人品德无疑是美好且值得学习的。雷锋入伍前,当工人时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入伍后,工作学习一直表现优异,被评为节约标兵、模范共青团员,做了很多好事却从不留名,他说:“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帮助人民克服困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他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放大了“善”的本性,体现了人性的光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榜样,能够凝聚起榜样的力量和学习先进争做先进的磅礴热情。

        今天的中国,雷锋成为亿万人共同拥有的名字。《纲要》专门指出要“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强调“要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围绕重大活动、扶贫救灾、敬老救孤、恤病助残、法律援助、文化支教、环境保护、健康指导等,广泛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人们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作为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完善激励褒奖制度,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蔚然成风”。在推动《纲要》落地时,应着眼于个人道德建设,以雷锋精神为抓手,打通“文明最后一公里”,助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以雷锋精神丰富和具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进一步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纲要》明确指出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大力推动学雷锋和志愿服务。

        回溯过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到现在,党中央始终致力于让广大人民群众学习雷锋及雷锋精神。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挥笔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1990年3月,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全体共产党员和党员干部,都要带头学习雷锋”;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在党中央的强有力号召下,半个多世纪以来,从雷锋到欧阳海、王杰、刘英俊、张华、朱伯儒、张子祥、李润虎、李素丽、徐虎、许振超、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千万个“雷锋”在不同的时代成长了起来,在我们身边播撒着爱和温暖。雷锋已从一个人的名字、一个人的事迹转变为一批雷锋学院、众多志愿者,成为一项志愿服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是老百姓对美好人性的执着追求,更是中国共产党对初心半个世纪的坚守。

        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坚持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坚持不断发扬雷锋精神,坚持以雷锋精神丰富和具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社会风尚一定会形成,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必将达到一个新高度。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