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前和更长远的角度看,绿色生产和绿色制造将成为引领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这背后是对人才的极大需求。“无论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还是产业、能源、运输、生活各个领域,都面临着一场彻底的‘绿色革命’。”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蒋建清对此感触颇深。
作为一所多科性行业特色型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也正在进行一项重要的育人实践探索,通过构建“顶层设计、教学改革、平台搭建、队伍建设、环境营造”五维一体的生态素养培育体系,着力培养当前实践中需要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生态理念、生态思维和绿色技能的生态文明建设者。
生态课程全覆盖
目前,南京林业大学设有本科专业70个,其中涉林类专业大概占比42%,还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非林”专业。“绿色理念,是林业类高校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在南京林业大学校长王浩看来,作为林业高校,应当牢牢抓住课堂教育主阵地,将绿色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根据专业类型和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以分类培养绿色发展的探索引领者、积极推动者和自觉实践者为目标,构建了以“绿色发展基因培植”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体系。从2015年起,南京林业大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生态文明类通识必选课,设2个学分。课程种类从最初的12门到目前的57门:加开“农林中国”等国家形势分析专题通识课,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大气污染与治理等与生态文明战略紧密联系的课程,以及插花艺术、生态文化概论、生态美学等课程。通过通识课程全覆盖,普及绿色发展理念与基础知识,吸收林科优势专业的营养,促进“非林”专业与林科专业间的深度融合,让所有学生的身心都充分浸染绿色。
为了提升学生将绿色理念融入专业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学校打造了“生态+专业”特色课程,通过将生态理论、知识和技能等有机融入各专业课程建设,着力培养绿色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我们这款车百公里油耗是0.33升,一升油能跑上三百多公里,是绝对的节能标兵。”在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攻读本硕的七年时间里,有四年昌诚程都在潜心研发他的节能小车。昌诚程所就读的车辆工程专业属于“非林”大类,“但是从第一堂《汽车概论》到最终的毕业设计,每一个老师都反复强调的是绿色、低碳、可持续。”如今,昌诚程正在攻读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的方向就是如何让新能源汽车跑得更远、跑得更好。
生态文化“浸润式”
眼下,虽近年末,但是行走在南林校园中,感受到的依旧是崭新的活力和勃勃生机。报告厅内,学子们正在排演以新中国首任林垦部部长梁希先生为原型的叙事体文献纪实剧《林钟声声》。“林人们,起来打钟!打林钟!……一直打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呐喊响彻礼堂。
“让黄河流碧水,让赤地变青山”,这是南林人代代流淌的血脉相牵。“十三五”以来,学校进一步明确生态素质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特色定位,除了抓紧抓牢课堂教学主阵地外,通过广泛开展生态文化活动,积极提升第二课堂活动层次,拓展生态文明教育途径,努力营造生态文明教育的浓厚氛围。
已经开展了近400场的“水杉”学术讲堂,通过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定期来校分享学术成果,畅谈研究体悟,培养学子的生态理念和创新意识;每年为期两个月的生态文化节是校园内的文化盛宴,生态文化高层论坛、大学生绿色科技展、市民课堂等40余项丰富多彩的活动连续上演,有效的整合学校生态文化教育资源,在学子心中播下生态的种子和美好的愿景;还有水杉剧社、牧青环保协会、绿荫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每逢“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都会举办生态环境宣传月、生态梦演讲比赛、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传播生态知识和理念,践行林业学子的绿色担当。
水杉树高大挺拔,鹅掌楸风姿秀美,“树人树木”的景观石刻点缀于绿草红花之间……在这座美丽的“森林公园式”校园,人人、处处、时时都能感受到生态文化的熏陶濡染,于润物无声中传递一股直抵人心的力量。
生态实践“接地气”
知行合一,是打通理念到行动的唯一路径。自2013年起,南京林业大学每年组织100支研究生实践团队,深入城乡和企业,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植于心、力践于行。八年来,800余支实践团队、3000余名博硕士生深入全国22个省份、300多个自然村,开展“关于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问卷调查。通过对实践地进行考察、走访等方式,了解当地面临的生态问题与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现状;结合发现的问题,采取集中宣讲、主题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生态知识普及;并针对树木栽培、森林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具体问题开展科技帮扶。八年中,同学们根据社会实践的调研情况完成调查问卷76082份,形成调研报告438份。
在今年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同学们把线下实践搬到了线上,林学院吴玉博士等组建的实践团队,通过直播的方式搭建“植物云课堂”,博士生化身“教学主播”,与中小学生互动,以鲜活的形式传递科学知识。
一把镰刀、一个喇叭和一本工作记录簿,每天早晨7点,2020届林学院毕业生、现广西黄冕林场技术员卢旭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白天伐木、抚育,调研、记录,晚上到林区及农户家中宣讲森林保护和防火知识。林区山路陡峭崎岖,杂草荆棘密布,工作不过四个月,鞋子走坏了两双,却写完了两本工作记录簿和一篇调研报告。
对学子生态素养的涵育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的规划和选择。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中,赴基层就业人数比例较往年提高了48%。一批批朝气蓬勃的南林学子响应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行业特色大学的人才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优势,将绿色生态的种子播撒四方。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