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第655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志智双扶”促发展

    作者:曾 健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8日 06版)

        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西藏扭住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薄弱环节,围绕“志智双扶”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促进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根本性转变,农牧民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显著增强。贫困群众主动参与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兴办家庭旅馆、外出务工等多种途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从油灯到电灯、从土路到公路、从毡房到楼房的巨大进步。

        物质帮扶,仅能满足—时之需;扶志扶智,才能治懒治愚,拔掉穷根。西藏在脱贫攻坚总体设计中始终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致力于激发贫困群众自身的发展意愿,坚决破除“等、靠、要”观念。坚持优化项目资金的使用,对精准扶贫的资金和项目按地区、分类别进行量化分配和科学统筹安排。不断创新帮扶方式,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与此同时,构建激励机制传递“扶勤不扶懒”的信号。—方面,在帮扶过程中不仅注重产业扶贫等“硬”扶贫,而且从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入手,注重在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方面进行“软”扶贫。以农牧区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重点,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确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围绕“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实施教育脱贫“三二—”工程,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计划、职业教育富民行动计划、高等教育人才支持计划,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保障体系、脱贫攻坚支撑体系,落实教育结对帮扶实施方案,逐步阻断代际贫困,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校校有帮扶”。另—方面,激励贫困群众劳动致富,实行积分制,对自食其力、脱贫动力强的贫困群众多积分,以积分换钱换物、评选入党积极分子、“双联户长”等,提振精神、鼓舞斗志、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

        扶贫工作不仅要解决贫困人群的物质贫困,更要解决其精神贫困。在扶贫过程中,西藏通过树典型、学榜样、立标杆的方式激励贫困群众,激发他们“力争上游,勤劳致富”。—是抓典型,通过深入细致的扶贫工作让起点低、基础差的贫困户实现脱贫并成为典型,产生示范效应,提振身边其他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二是学榜样,引导贫困群众向那些通过吃苦耐劳、勤奋坚毅而脱贫的榜样学习,通过激励效应激发贫困群众形成自力更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三是立标杆,将脱贫致富思路想法对路、办法路径清晰的农牧户立为标杆,让先脱贫致富的人能够更好地带动其他贫困人群脱贫,不断提升精准扶贫的工作效率。

        在脱贫攻坚推进过程中,西藏紧紧把握贫困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制定精准的“志智双扶”方案,力求各项具体举措易于被贫困群众所接受。—方面,在注重传统文化保护的同时,深入开展“非遗扶贫”活动,把传承传统非遗文化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既保持了文化遗产的延续性,又有效带动了脱贫攻坚工作。另—方面,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两论”(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唯物论、无神论)和“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等方面的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特别是近年来持续不断地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深入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有效地引导信教群众树立和弘扬科学文明精神。

        (作者:曾 健,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党校〔西藏自治区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