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当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时,就向世界庄严地承诺:在未来的筹办和承办过程中,中国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2015年12月,北京冬奥组委成立以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始终贯彻在筹备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今年5月,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联合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以下简称《可持续性计划》),再次向世界重申了我们的承办理念和思路。
如今,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的场馆及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进入收官阶段,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承诺落实情况又如何呢?
给世界提供可持续的“中国方案”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举办奥运会和冬奥会给一些城市造成了巨大财政压力和债务压力。举办奥运会的得与失,成为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其中,赛后场馆的闲置问题尤为受到关注。为此,国际奥委会进行了长达近40年的探索和改变,从压缩规模、减少开支,到缩短赛期、控制参赛人数,但总体效果并不明显。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奥委会推出了改革路线图《奥林匹克2020议程》,将可持续性列为三个基础性主题之一。
作为《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全过程践行议程的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把可持续性融入筹办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冬奥会筹办带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努力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的两份优异答卷。
2012年伦敦奥运会首创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之后的历届奥运会都需要通过该体系认证。而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则给奥运制定了更全面的标准,创造了多个“第一”。
在《可持续性计划》发布之初,北京冬奥组委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赵英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持续性计划》既涵盖奥运会要完成的可持续性工作,还从区域发展和社会进步角度,与冬奥会筹办紧密结合,让冬奥会筹办与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得益彰。
北京曾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地,奥运会比赛场馆的赛后利用一直被世人称道。“鸟巢”“水立方”如今已成为大众健身的乐园;五棵松体育馆如今已变为京城球迷的“天堂”。而这些场馆在北京冬奥会上都将再度成为世界的焦点:“水立方”变身“冰立方”,“鸟巢”将成为开闭幕式的举办地,五棵松体育馆在6个小时即可实现“冰篮转换”举办冰球比赛……
所有这些举措,都节约了土地资源,减少了对生活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场馆的反复利用、综合利用和持久利用。
地处北京石景山的首钢园区,曾是一座高炉林立、热浪翻滚的钢铁之城。如今,北京冬奥组委的办公区已在这里驻扎了五年之久,所有的办公场所,都是在首钢园区的原有设施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的,既满足了北京冬奥组委阶梯式增长的办公空间需求,也降低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可以说,“可持续战略”落实到了北京冬奥会场馆和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赛后利用的方方面面,涵盖能源、环境、建筑、资源等产业,并在节能、低碳、废弃物与废水处理、垃圾分类收运、回收、利用等领域成为示范。
生态可持续让人与自然更和谐
今年夏天,记者曾实地探访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施工现场。在张山营镇,记者发现,在距离延庆赛区不远处,有个叫“8号地”的地方,路边的木栅栏外立着简单的两块牌子,一块上面写着“雪车雪橇赛道移植树木”,一块上面写着“高山赛道移植树木”。
延庆赛区所在的海坨山海拔2000多米,在赛区施工及运营阶段,建设者们通过就地、近地和迁地等方式保护树木。场地建成了占地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冬奥会迁地保护基地”,截止到今年夏天,总计移植树木30多种、两万多株。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在进行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的场地建设过程中,对赛区周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重要保护植物实施了重点保护,规划设计尽量避让林地,平衡土方填挖,避免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减少对生态和野生动物的干扰。
按照“海绵赛区”的理念,延庆和张家口赛区还实现了对地表水、雨水、人工造雪的融雪水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赛区的生活用水在经过处理后,用于冲厕、灌溉等。专家指出,在冬奥筹备中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经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后,都可以服务于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
北京奥运会后,奥运核心区留下一座“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如今已成为京城一处跑步圣地。而在延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也将有一条沿河两岸闭合步道,一期全长2.3公里。
漫步在延庆张山营镇,冬奥森林公园里“冬奥冰雪休闲小镇”已初具规模,到明年夏天建成后,这座公园将在当地形成核心公共绿地,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
为可持续插上科技翅膀
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向世界发出邀请,其中大量高科技的运用博得了世界观众的惊叹。其实,“北京8分钟”在平昌的精彩表现,只是“小试牛刀”,更多的高科技,则体现在筹办北京冬奥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在筹办北京冬奥会过程中,“科技冬奥”理念一直贯穿其中。《可持续性计划》明确提出要落实《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推动冬奥会运行管理的智能化,同时用信息化、大数据等科学技术,提高赛会运行保障和服务效率。五年来,5G应用及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运用正在展开,开放、共享、安全的城市信息综合集成环境正在有序推进,超高清8K数字转播系统、服务型机器人等都已投入使用。
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在筹备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推动,而这些高科技都将在未来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北京冬奥组委此次在国家速滑馆等4个冰上场馆使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其他冰上场馆也使用对环境影响相对小的新型制冷剂。二氧化碳制冷剂首次在奥运会级别的冰上赛事中使用,将是北京冬奥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的一大贡献。
今年6月,世界首条50万伏张北柔性直流输变电工程投用,该工程采用了12项世界第一的新技术,来自张家口的风电、光伏电能等绿色清洁电能,已正式进入北京,为北京和冬奥会场馆提供清洁能源。“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变成现实,从而让北京冬奥会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届全部使用绿色清洁电能的奥运会。
北京冬奥会新闻中心更是一座集各项高科技于一体的“绿色智慧能源展示中心”,它的屋顶天窗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方式安装分布式光伏系统,并借助“互联网+”以及5G智能技术,实现整个能源网络的智能化、高效化,向观众直观展示绿色电力的生产、输送、消费、节能减排全过程,让绿色承诺“看得见、听得着”。
北京冬奥组委成立五年来,给变革中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在降低能耗、推动绿色发展的同时,新的业态也带来了新的创收,竞技比赛和群众体育双轮驱动,用科技力量助推绿色办奥,北京冬奥会将创造“可持续发展”新典范。
(本报记者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