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女性正在被更多地“看见”

    作者:沈 洋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5日 02版)

        【文化评析】

        近年来,性别议题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盘点2020年的性别新闻,女性在争取权益方面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较为凸显。此外,通过法律的确立与公众的探讨,女性家庭劳动的经济价值得到进一步确认。但也要看到,性别不平等仍在持续,并且呈现出与阶层等维度交叉的复杂性。

        今年的疫情对于全世界大多数人而言都是挑战。国家卫健委今年3月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4.26万名支援湖北医护人员中,女性占比三分之二。但在抗疫前期,女性医护人员的生理需求被隐没了。经期的需求既是私人话题,也是公共议题。这涉及全球一半人的健康与福祉。卫生巾不应该是羞耻与隐私话题。从“安心行动”到“互助小组”,年轻女性为该话题去羞耻化,为解决女性的需求而抱团,展现出了自己的力量与行动力。社会应以此为契机,去重新关注女性的日常体验和需求,政策制定也需要有性别视角。对于媒体来说也同样,有责任让大众“看见女性劳动者”,看到女性承担的社会责任。

        性骚扰曾经也被视作羞耻与隐私。继前几年相关案件进入社会讨论,更多受害者勇敢发声,可以说性骚扰也正在逐渐“去羞耻化”。值得欣慰的是,今年各高校防范性骚扰方面有所回应和行动,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修订了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明确规定不能“对学生实施任何形式的猥亵或性骚扰行为”。从制度上予以规范,不失为一种进步,但性侵或性骚扰行为如何取证,如何保证执法机关在调查时客观公正、对受害者保有同理心,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性骚扰,仍需我们进一步共同探索。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确认,还包括女性脱口秀演员的崛起以及老年女性的需求开始引起社会关注。传统的喜剧性曲艺形式中,相声是男性主导的,小品中的女演员通常执行着男导演的表演意图。女演员在制造笑点的同时,也在顺应社会对女性的期待。而脱口秀作为新兴舶来品,使女性喜剧演员的职业发展得以另辟蹊径。今年在脱口秀行业备受关注的女演员杨笠、李雪琴和颜怡、颜悦,通过强调女性的独特经历,赢得了广大女性观众的共鸣,可以作为参照的,是一些男性观众的尴尬和不适。女脱口秀演员的崛起体现了当代女性对喜剧艺术中男性视角的不满,对基于女性刻板印象的笑点的不屑,以及对性别平等的诉求。

        下半年的“假靳东”事件,让大众窥见基层中老年女性的主体性。有很多妇女一生都在照料他人、关注他人的需求,而她们不敢、不愿、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除了身上疼,哪都没人疼”是她们辛酸的真实写照。在难言性别平等的社会现实中,女性经历了工作和照料家庭的双重负担,在退休后开始关注自身需求,反映了中老年女性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这一年,女性家务劳动具有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这一点,正成为社会共识,并在民法典中得到进一步确认。张桂梅校长不支持女性当全职妈妈、《三十而已》里“全职妈妈”顾佳的形象引发了社会对“全职妈妈”的热议。家务与育儿是社会再生产很重要的环节,是通常由女性承担的无偿劳动。今年颁布的民法典明确了离婚时家务劳动补偿请求的具体办法,肯定了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这从经济到社会、从法理到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核定家务贡献的比例、家务劳动的价值如何货币化,这些问题预计在明年民法典实施后将是执法难点。

        往深处看,今年的社会热点还折射出社会不平等中性别、阶层和民族的交叉性以及性别不平等的持续性。网红“拉姆”被前夫烧伤致死的悲剧,反映了被家暴女性面临的环环相扣的结构性困境。还有其他同类妇女被伤害的悲剧,共同反映了性别、阶层等因素复杂交织而导致的社会不公平。更有效地执行反家暴法,更有效地打击拐卖妇女儿童行为,离不开整个社会、执法机关、医院、家庭等多方协同参与。

        今年是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5周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消除针对妇女的偏见、歧视、暴力,让性别平等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性别平等也从来不仅与女性权益切身相关,也与男性相关,因为性别关系本就是男女互动的结果。2020年的新变化,让我们有理由对未来多一点乐观,但也要看到,“建设一个妇女免于被歧视的世界,打造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未来,对于上述问题,希望我们能给出一个好的答案,能相互鼓舞,走向更明亮之处。

        (作者:沈 洋,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