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

    “架豆县长”的扶贫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4日 10版)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的沽源县,有一位农业农村部选派来的挂职干部——担任沽源县委常委、副县长的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办公室主任张天佑。

        破解产品滞销难题、引进培育产业项目、创新打造扶贫模式,挂职三年多来,张天佑把沽源事当自家事、把贫困群众当自家人,帮助当地百姓把架豆产业做出品牌,百姓们因此亲切地称呼他为“架豆县长”。

        聚焦产业扶贫难点进行“靶向治疗”,帮助2万多名贫困户获得“造血”功能,改善沽源县农业产业薄弱状况;开创“贫困户点菜,专家下厨”模式,破解贫困户发展产业“不会干”的难题;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路子,探索“点状帮扶、内源扶志”的帮扶模式……“架豆县长”在坝上沽源创新打造产业,倾心帮扶产业,筑牢群众致富根基。

    蔬菜产业做出真“名堂”

        沽源,沽水之源头,境内有滦河、白河、黑河三大水系,因此有“三河之源”的美誉。良好的自然生态、独特的地理环境,让沽源成为水的世界、鸟的天堂。然而,贫困也长期困扰着这片土地。

        2017年,环京津扶贫专家调研组在一项扶贫调研中直指问题,诊断出坝上地区的“穷根”——产业薄弱。农牧交错带、无霜期仅为内地的三分之一、河北省最后一个通柏油路通电的县……张天佑口中沽源的几项“标签”,标注着在这里发展产业面临的掣肘。

        张天佑的目光首先聚焦当地蔬菜产业。5万亩架豆是当地主要蔬菜品种,却长期因单家独户经营、种植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蔬菜产业要做出点“名堂”,迫切需要好的品种、好的技术。

        面对贫困户科技素质低的痼疾,张天佑心急如焚。他主动请任县科技扶贫领导小组组长,四处奔走请来3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建立80多人的农业科技顾问团,累计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贫困户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提供什么技术。”“贫困户点菜、专家下厨”模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让培训更有的放矢。他打造伴随式科技小院,引进投资1000万元的金丰公社,为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助推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18个百分点,创造了扶贫先扶智的“沽源样本”。

        为解决架豆种植分散、效益偏低的问题,张天佑带着驻村干部组建起沽源架豆协会,吸纳1000多贫困户“把指头握成拳头”,统一议价、商标、技术、营销,使大棚架豆价格三年持续攀升,全县农民增收1亿多元。

        完成投资1亿多元的生猪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800万元的循环农业扶贫项目,打造万亩金莲花和万亩有机燕麦扶贫项目……一系列产业扶贫项目在沽源落地开花。

    “好酒”走出坝上“深巷”

        好产品不等于好销路。

        初到沽源的张天佑,做的最多的实事是帮助农民销售沽源农产品。他要把沽源的“资源自信”带给沽源农民,让大家看到这块土地的价值。“好酒就怕巷子深,我要沽源的‘好酒’走出坝上‘深巷’。”张天佑说。

        贫困地区的农业缺技术、缺资金,更缺品牌。

        为打造沽源农业品牌,张天佑创新营销手段,挖掘沽源作为天津和北京水源地的地理历史渊源,在天津建设了零投入的沽源产品直销专区,以“你是沽我是源,欢迎津沽人民品尝来自故土家园的味道”为理念推介沽源农产品。沽源农产品在天津一炮打响。

        为打通产销对接,让沽源的好特产好菜卖出好价格,张天佑连续组织三届扶贫产品交易大会,和当地干部一起谋划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直销沽源农产品项目,让沽源农产品第一次以自有品牌新形象进入京津沪市场,摆脱了长期“被贴牌”的命运。菜农从此有了话语权,增收有了新希望。

        2017年以来,张天佑所在的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在原央视农业频道免费为沽源农产品进行了包括3000多条广告在内的共计20个频次的电视和融媒体推介,打造“沽之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沽源的农产品逐渐被市场认可。

        2019年夏,沽源部分蔬菜滞销,张天佑急得嘴上起满了泡。他两天打了300多个电话,能找的人都找了一遍,能求的情都求了一遍,请来北京等地60多家大型采购商,卖菜6000多万斤,解决了农民们的燃眉之急。

        “那时我就想,沽源蔬菜产业必须升级,要让更多农民加入有机蔬菜种植,让蔬菜更绿色更优质。”张天佑说。

        在张天佑的带领下,更多的种植户加大力度投资改良土壤,通过有机蔬菜认证,注册商标,实现了蔬菜标准化有机种植。而他探索的“打造品牌,打响名气,打通渠道,打开市场”的营销方法,也为贫困户增收注入新动能。

    “穷亲戚”有了新希望

        产业发展的关键还是要靠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很多沽源百姓口中,副县长张天佑被称作“大兄弟”“大侄子”“张叔”……挂职三年多来,让张天佑最放不下的就是他结识的20多位“穷亲戚”。

        在张天佑看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抓内生动力,因户因人施策。

        “71岁的贫困户唐凤贵‘唐叔’心灵手巧,我们就鼓励他做木雕并帮他销售;青年张海涛身有残疾,我们就发掘他的互联网基础,帮他打造网络直播间变身‘网红’,入职电商公司;失志青年冯志春学过打印和电脑设计,我们就帮他开起打印店;以李强为代表的大龄光棍没对象,我们就帮他们说媒,并搭建‘向幸福出发’贫困户婚恋平台,连续三年策划组织贫困户脱贫脱单集体婚礼,见证了218位新人的幸福时刻。”说起这些“穷亲戚”的新变化,张天佑喜上眉梢。

        张天佑个人为贫困户捐款10万元,筹集各类款物100多万元,还带着自己全家人参与到脱贫攻坚中:他的妻子为贫困学生捐赠3000多册图书,做医生的岳父岳母行走在沽源乡村为病患群众义诊,刚上小学的儿子也成了一名孤儿的“小哥哥”。

        以“绣花功夫”办实事,张天佑不仅给贫困户带去了实惠和温暖,也通过他们的成功在百姓身边种下了一批可学可鉴的“种子”,激励更多人通过双手改变命运。

        得知张天佑挂职结束将要离开沽源的消息后,这些“穷亲戚们”泪水涟涟。“唐叔”在满是错别字的杂记中,给张天佑写下了一份特殊的“鉴定”:“天佑的帮助,让(我)无比感恩,我父子一定要努力实干,不再返贫,用富实(裕)向党报恩,让天佑侄儿的付出向党合格交卷……”

        “挂职扶贫,关键是要带着感情做工作,不带感情叫‘完任务’,带着感情就是‘干事业’,咱捧出一颗真心,就能换回老百姓的一片真情。”张天佑说。

        (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