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1日 星期五

    永宁山往事

    作者:阿莹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1日 15版)

        永宁山古寨

        有位北京知青一踏上陕北的土地,就被洛河边上的这道石崖吸引了。

        那是1969年的元月,小伙子跳下卡车,看到这鬼斧神工的奇绝景象,不由得在河岸上痴坐了良久。他溜过河,沿着一条陡峭的小路,一鼓作气登上了山顶,抬眼回望莽莽原野,竟然是一片苍茫的丹霞地貌,山高水低,气象汹涌,浓烈的历史尘雾顿时充塞了胸腔。他顺着一道石梯由上而下,一孔孔石窟依次排开,有三四层之多,大如教室,小如厨房,最下边的一个石窟还有一口水井,正与那滚滚的洛水相接,俯身井口竟能听到水声潺潺。一位牧羊人告诉小伙子,这座山叫永宁山,因山上凿满石窟,远望形似楼阁,百姓亦称之为石楼台山。这会不会是古人开凿的礼佛石窟呢?

        北京知青毫不犹豫地在洛水河畔卸下背包,一边学习犁地播种牧羊,一边开始了永宁山身世的探询。小伙子很快得知,李唐以降,古人沿着子午岭开凿了许多处石窟,大概是想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播撒释迦牟尼的恩泽,山崖陡峭,一面倚临洛河,一面俯瞰高原,极为壮观。但是,石窟建成后,人们发现这般山势易守难攻,五六十个石窟,涌进上千人也不在话下,正是将士们休憩的好地方,于是,慈悲的释佛挪位了。后来,经过上千年的战火蹂躏,佛门圣地竟连一星痕迹也不见了。

        进而,年轻人发现,这方圆数百里遍布军事要塞的遗迹。似以永宁山为统领,沿着洛河方向,狄青寨、象嘴寨、旦八寨、金鼎寨、平戎城与金汤城一字排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可想当年这一带旌旗相望,鼓角相闻。年轻人在永宁山侧发现了一座兵寨的痕迹,永宁山应是统帅的营帐,向两侧缓缓延伸,呈现一个梯状的结构。这里进退自如,固若金汤,进可从天而降向前突袭,退可躲进石窟隐去锋刃,即使敌兵杀到山前,只要撤掉与山顶相接的栈道条木,敌军铁骑就只能望水兴叹。

        小伙子不断发现许多古战场的遗物。尽管已经过去了千百年,依然可以从那残缺的瓦砾上,从那锈迹斑斑的箭镞上,从那布满豁口的锋刃上,感受到昔日的刀光剑影,吸闻到弥漫压抑的血腥气息。他还在永宁山下发现了宋代军吏鲁泽的墓碑。这尊题刻为建炎元年的石碑,字迹潦草,显然是用战刀仓促刻就的,可能下刀之时忽然传来集合的号角,悲伤的将士们只好草草刻上几刀,便提刀跃马迎敌搏杀去了。在这片中原将士抗击侵扰的古战场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次冲突,有多少将士命丧洛河。

        当地县志传颂,北宋将军刘怀忠与西夏王李元昊曾在此对峙,后来将军战死沙场,其妻黄赏怡继承夫君遗志,与大将狄青用洛河战鼓指挥军阵,鼓声奔腾,变幻无穷,青龙偃月阵、鱼鳞阵、长蛇阵、八卦阵……直把西夏人搅得晕头转向,丢盔卸甲落荒逃奔。捷报传到开封,忧心忡忡的皇上大喜,特奖全体将士“十三花席”,即十三道菜肴,以犒劳浴血奋战的中原将士。如今,当地百姓每逢婚丧大事,仍以能摆“十三花席”视为隆重。那香醇的陕北味道,当然也让北京知青痴迷兴奋,每遇酒酣便会拍着桌子呼喊:“‘十三花’上来!”

        然而,最为吸引北京知青的,是永宁山的一段红色记忆。

        那是上世纪20年代,县太爷被迫将县衙搬进了永宁山的石窟里苟延残喘,也算是一道别样的景致了。终于,一位名叫刘志丹的陕北后生站在山头,搅起了一道又一道红色巨浪。他在石窟里成立了保安县第一个中共支部,智取当地武装的领导权。这支队伍成为当地红色武装的雏形,从此陕北红军在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大剧,开辟出一个横跨陕甘两省的革命根据地。

        永宁山当是目睹了陕北红军的豪迈。最激动人心的是1935年9月初,永宁山迎来了第一批长途跋涉抵达陕北的红军将士,半个月后中央红军进入陕北,两个月后毛泽东迎着漫天雪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雪地讲话”,一段人类历史上可歌可泣的不朽史诗,在黄土高原上画上了句号。陕北人目睹伟人风采激动不已,一首陕北民歌脱口而出:

        万丈高楼平地起,

        盘龙卧虎高山顶,

        边区太阳红又红,

        咱们领袖毛泽东。

        是的,那万丈高楼指的便是永宁山的石楼台,盘龙卧虎暗喻领袖大气磅礴的风范。这首歌当然也会感动可爱的红军战士,当年永宁山下一位名叫刘书才的战士学会了这首歌,直唱得醉了莽莽田野。后来,刘书才在宝塔山下又看到了毛泽东伟岸的身躯,当主席得知这个战士练就了将手榴弹投掷六十多米的本领,欣然为他题写“光明正大”四个字。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上,耄耋之年的老战士挂满勋章在天安门前接受检阅,就像当年在永宁山上迎接领袖的视察……

        究其历史,这永宁山应是一座国宝之山了。为挖掘永宁山的历史,那位名叫宿玉成的北京知青已在永宁山下生活了52个年头。他加入文物管理的队伍,并且把对永宁山的热爱传给了儿子,父子俩毅然将收集了半个世纪的多件陶器、石器、青铜器捐赠给国家,成为当地文物保护的一段佳话。如今,国家正在将历经沧桑的永宁山规划成一个恢宏的文化园区,要把永宁山的前世今生展示出来,让子孙后代在这里接受历史风云的洗礼。

        (作者:阿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