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中国乃至世界地震史上极其惨烈的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广大军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共抗国难,进行了一场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夺取了抗震救灾的最终胜利,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抗震救灾精神,彰显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十多年来,抗震救灾精神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汶川大地震留下了永久的伤痛,抗震救灾斗争铸就了永恒的精神。面对特大灾难,广大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医疗人员和专业救援队伍密切协同;教育、卫生、交通、铁路、水利、通信等部门全力以赴;海内外华夏儿女团结一心,自强不息、栉风沐雨、坚强奋起。抗震救灾的胜利,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勠力同心的结果。当前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保持“万众一心加油干”的实干品格,最要紧的是防止松懈、防止滑坡,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就是要汇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以“同心同德一戎衣”的情怀共同奋斗;就是要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每一位中国人都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与合作精神,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万众一心,同甘共苦,聚沙成塔、握指成拳,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同绘就壮丽的时代画卷。
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十多年前,面对惨烈的地震灾难,全国人民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临危不惧、奋不顾身,顽强拼搏、舍生忘死,不达胜利决不罢休。在抗震救灾行动中,一个个生命的音符、一幕幕感人的行动,展现了中国人民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超人勇气,体现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中华民族在灾难中挺起了不屈的民族脊梁。
回望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不乏饥荒、洪水、干旱、地震、瘟疫等灾害,但中华民族从未被压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今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我们党建党近百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和平年代远离了烽火硝烟,但存亡考验仍然有,风险威胁依然在。面对当前国内外风云变幻的局势,我们要发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代接着一代干,同时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三
在抗震救灾中,“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一线希望、百倍努力”,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险阻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所有这些都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新时代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在抗震救灾中,海事卫星电话、卫星遥感与卫星导航设备、生命探测仪、遥感技术和航天遥感飞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为赢得救人第一时间、提高救灾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运筹帷幄,启动国家一级救灾应急机制,使各种救灾力量按预案投送,一切行动按法律进行,彰显良好法治与科学精神。坚持科学救灾、有序救灾,坚持把顽强抗争与科技力量紧密结合起来;灾后重建中,努力做到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科学重建。新时代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尊重和弘扬科学精神,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科技支撑。
(作者:冯兵,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