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大家在村里找不到活干,现在是活太多找不到人干。”最近,贵州省桐梓县官仓镇羊复村村支书陈万国面临“快乐的难题”,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村子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越来越多,这个曾经连水都喝不上的空心村,如今发展的氛围“热气腾腾”。
羊复村位于官仓镇的西面,这里虽距县城不过32公里,2014年之前却因为交通不便、饮水困难、无产业支撑,贫困户达78户。2016年起,官仓镇选择了一批像羊复这样的村子,集中攻坚,从解决环境、产业和留住年轻人等问题入手,下大力气挖穷根,全镇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山上种苞谷,不见荷包鼓怎么办
官仓镇虽然有着“官家粮仓”之美誉,但曾经发展却处处遭遇“瓶颈”,生态不佳、产业不精、垃圾满地,是“脏乱差”的典型。
要改变官仓的面貌,产业发展先得破局。官仓镇用好当地资源,在破碎的土地上挖潜力。面对漫山遍野的低效农作物,官仓镇提出“坡坡花果园、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人人奔小康”的总体规划,以产业招商“破题”,通过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进龙头企业,推动产业振兴。
“过去山上种苞谷,一天忙到头,不见荷包鼓,现在改成种果树,产值翻了好几十倍。”羊复村村民赵先亮说。如今,官仓镇引进了陕西富林、贵州卓豪、重庆双福等40多家省内外企业入驻,带动发展企业126家,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34个,种养殖大户217户,形成“山顶竹笋、山腰经果、山下蔬菜”的立体农业产业格局,群众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6500元增长到2019年的1.3万元,官仓镇也成了全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
“经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官仓成熟果园超过两万亩,水果品种繁多,四月的樱桃、五月的李子、六月的桃子、七月的梨、八月的葡萄、九月的苹果、十月还有无花果。”官仓镇党委书记王国燕介绍。
满山遍野的水果成为官仓新名片,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为此,官仓镇围绕镇内公路沿线,以点连线、连线成片,成功打造集庭院经济、生态养殖、农事体验、养生度假、果蔬采摘为一体的3A级旅游景区。
目前,全镇乡村旅馆达800余家、床位3万多张,实现产业发展从“种土地”向“卖风景”的转变。
空中全是蜘蛛网,垃圾遍地尘土扬怎么办
“仙山俯瞰太平场,街前市口乱建房。空中全是蜘蛛网,垃圾遍地尘土扬。”这是5年前官仓镇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不仅严重影响了区域居民的正常生活,也让游客望而却步。
“要改变一个村的基础设施不难,难的是要去改变村民们长期形成的一些不良的习惯。”官仓镇副镇长申燕子坦言,实现乡村振兴,不仅在于在要新建基础设施,发展产业,更重要的是要让当地民众摒弃落后思想观念,培育文明新风。
说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2014年以来,官仓镇以创建全国卫生乡镇为抓手,全力打造贵州最美田园乡镇,完成黔北民居改造4000余户、棚户区改造3000户、古村落仿古民居改造60户。同时,扎实开展“清洁农家·巾帼志愿者”“小手牵大手·文明一起走”活动,实行“门前五包”,教育引导群众提升环境健康意识,全面改善人居环境。2018年国家爱卫办对贵州省国家级卫生乡镇进行暗访,官仓镇获总分第一名。
同时,通过“重法治·感党恩·淳民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运用“八九不离十”群众工作法,要求镇班子成员每年召开群众会80场以上、让所挂村90%以上的群众认识、走访所挂村农户达100%,宣传动员群众,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此外,还倾力打造“青山绿水公园、花繁果硕田园、幸福和谐家园、健康长寿乐园”四张名片,配套完善文化广场、市民健身器材,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群众及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
缺少“领头羊”没有“智囊团”怎么办
看到了官仓镇的巨变,更让人想探寻其背后的秘密。谁带领村民培育文明新风,谁为村民的果蔬保驾护航?面对人才困境,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我们选派39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选拔村干部38名,建立后备人才库,着力解决农村选人用人难题,实现‘选好一个人、振兴一个村’,为村里找好‘领头羊’。”王国燕说,“只有基层党支部干部强起来,才能因地制宜找到富民强村的路子。”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和“乡村振兴后备力量培养工程”建设,目前已培养市、县两级领军人才33人,乡村振兴后备力量67人,桐梓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郭亚利说。
村里有了“领头羊”但富农兴产还离不开“智囊团”。组织工人修枝、剪叶、施肥,给大家免费进行最新的技术培训,已经成为张元兴的工作常态。2000年从遵义农校毕业后,他便回乡发展。2008年他从北京农科院引进了新的梨种,经过9年的精心培育,他的“官梨一号”被评为中国十大梨品牌之一。
“张元兴是果树专家,听他的错不了。”专门到营坪果园学习的三合村村民李泽平说。2015年,李泽平购入100亩梨苗和李子苗准备种植,可没有技术,幸亏有张元兴为他做全程免费的技术指导,目前果树已经进入丰产期。
发展农业产业,培养农业人才是关键。而在官仓镇,像张元兴这样的技术能手还有很多。近年来,官仓镇立足产业发展实际,通过外引、内培等方式,不断壮大乡土人才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同时,该镇还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先后到四川、重庆等地引进17户种养大户到官仓投资创业,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让农户不仅学种植技术,还学经营理念。
“我们通过建立乡村人才培训基金,定期邀请相关专家授课指导,群众晚上学,白天实操干,以学促干、以干促学,先后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技术培训14000余人次。”官仓镇镇长陈发荣告诉记者,在产业推进的过程中,官仓镇不仅积极发挥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技人员的作用,先后对110多户种植养殖大户进行逐一培训,还鼓励有种植意愿的群众到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果、菜园内务工,实战化跟班学习,促进农户种植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本报记者 吕慎 黄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