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溧水区,距离主城60公里。这60公里曾是城与乡的距离,是经济先发与经济薄弱的差异,是人才吸纳和人口外流的对比——这60公里让溧水长期被冠以经济“后进生”的帽子。
近年来,溧水这座“南京后花园”后发赶超变成南京的“发展主战场”,全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57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852亿元人民币,实现经济增长“三连跳”。在江苏省2019年度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溧水综合指数在全省63个郊区(县、市)中位列第三,一举迈入全省区县第一方阵,成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如今的溧水处处活力涌动,气象万千,正在成为大城市郊区发展的生动样本。
“梧桐栽好凤凰来”,把“穿城而过”的资源留下
一个百亿级项目从签约到投产需要多久?一份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办结需要多久?一个区三年左右时间能够集聚多少家外资企业?一个区在全国百强区中连续超越近20位需要多久?
溧水区委书记薛凤冠给出了答案,分别是9个月、20个工作日、80多家、4年。
溧水速度,有目共睹。表面看来,溧水似乎非常幸运,常常出其不意制造惊喜,每次“下注”都是赢家。然而溧水不是没有走过弯路,这份幸运是“越努力越幸运”。
早在2005年,几经审时度势,溧水确立了“工业立县”的发展方针。打那时起,原先仅有3平方公里的溧水经济开发区迅疾地扩张。为了把经开区变成项目来了就能入住的“高级宾馆”,溧水投入了大量资金“铺床叠被”。
2013年,溧水撤县设区,区委区政府当机立断,提出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全区第一产业予以培育,并在开发区先后规划布局10平方公里建设统一规划、招商的新能源汽车专业化基地。彼时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并不明朗,在溧水,仅有的产业基础是一家重组之后的南京金龙客车。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溧水怀抱破釜沉舟之心。
几年过去了,比亚迪、开沃、长安等6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相继落地,以意大利布雷博、美国康迈、深圳欣旺达为代表的100多家关键零部件企业纷纷进入,溧水集中了南京市80%以上的新能源大客车产能和70%以上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年产值近400亿元,成为全省最大、全国知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干事创业,不问西东。”这是溧水干部常常念叨的口号,干新能源汽车产业如此,创临空产业同样如此。
2017年9月,溧水启动大通关基地建设,宣布引进最先进的航空物流及综合服务运营模式,真正实现“快进快出”。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和溧水西北端之间,横亘着秦淮河水,原本到河对岸需绕行半小时。2018年,历时两年半斥资两亿元的溧水桥竣工,一桥通南北,禄口机场和大通关基地之间的车程被压缩至5分钟。
大通关基地建设吸引了红土航空江苏基地、京东电商产业园、宝能临空物流华东总部等30多家临空产业项目。“溧水临空产业年均产值增幅超过20%,预计2025年突破千亿,成为继新能源汽车产业之后,溧水经济的新增长极。”溧水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贾晨介绍。
“梧桐栽好凤凰来。”时光弹指而过,曾经从溧水“穿城而过”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渐渐留了下来,几经沉浮的溧水终于形成了以新能源、大健康、临空三大千亿级产业,智能产业以及其他产业为主的“3+1+X”多元产业集群。
智慧+健康,让“城市大脑”谋篇布局
“一屏感知”全区河流水库水位信息、“一键上传”为城市治理“找茬”、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市区公共区域免费WiFi实现全覆盖、“一件事”一窗受理当日办结……这是近年来溧水实施信息化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果。
走进溧水区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全区13条主要河流和85个中小型水库的水位信息、17个泵站运行状态、150辆公交车运行情况,在一张大屏上实时展示。这得益于溧水整合公安、城建、交运、水务、城管、气象、公交7个部门平台系统,接入全区公安智能交通和雪亮工程视频资源7000多路。
溧水区智慧办主任章丽坤说,目前溧水已初步建成“城市大脑”基础架构,汇聚了43个部门的近3亿条数据;整合接入网格巡查、市民热线、网络诉求等多个民意表达渠道,对接60个职能部门、8个镇街、113个社区的工单处置。
在溧水国家极限运动馆,滑板运动员时而如风驰电掣,时而腾空跃起,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在馆内,记者看到与运动、健康相关的人工智能体测、健康管理、健康饮食、农副产品生产和营销升级等诸多细分产业正风起云涌。
运动带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健康产业链。以“健康溧水”为统领,溧水在城市建设、生态提升、公共服务完善、产业发展上协同谋篇布局,积极打造大健康产业。
总投资18亿元、列入省重大项目的江苏省康复医院于今年6月份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领先、全省首家规模化康复医院。紧邻江苏省康复医院的是总投资25亿元、6月底开工建设的南京市颐养中心,这里将打造成为全国养老综合服务示范新标杆。在颐养中心内,鼓楼医院老年医院已经签约入驻。与此同时,宝能集团投资160亿元的宝能国际健康城、总投资150亿元的绿地·中国中医健康养生示范区项目也正在加快建设。
与健康产业同步,溧水的健康事业也取得新突破:县域医共体列入国家试点;智慧医疗建设通过全国互联互通四级甲等评测;近三年累计投入50多亿元,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全域三类水质;建成城市公园14座、健康绿道1350公里,构建起“3分钟到社区绿地、5分钟上健康绿道、10分钟进公园”的城乡环境体系……
成功“逆袭”,靠的是敢于拼抢和精准高效
溧水一甩往日“后进生”的贫困帽子,成功逆袭,靠的是溧水人敢于赶超的拼抢意识,更是溧水人对经济的深刻洞察,对自身条件的高度自信。
溧水人有理由自信,溧水的所有产业、任何项目,都是“三城一园”(枢纽新城、产业新城、康居新城和都市田园)大棋盘中的棋子。谋篇布局心中有数、山水整治一新、产业向中高端挺进、康居已有现实模样……正因为有这样的大局大势在手,才有了溧水每一次落子的看似轻松自如。
经常有基层干部抱怨用地紧,表示如果土地指标够用,发展就能“上去了”。可见,用地空间富足常常被视为后发地区的天然优势。薛凤冠介绍,溧水的林木覆盖率全省第三,生态空间占55%,开发区域只占15%,其中12%已在过去几十年用完,剩下的3%一定要用好用足。早在2016年,溧水在全市率先构建“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以亩均税收、亩均销售收入、单位电耗税收、单位能耗销售收入等亩均核心指标为标准,对全区工业企业按类型分别制定评价指标和计算权重,按分值高低将企业划为四档,从项目申报、土地使用税等12个方面推进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对综合评价首档企业加大支持,对综合评价末档企业依法依规实施整治倒逼,推动低端落后企业退出。如今,已处置低端落后企业51家,盘活低效闲置土地1257亩,另外完成土地增减挂钩3400亩,为溧水未来几年发展腾出了空间。
在省内率先出台“容缺受理”办法,率先实现“多规合一”,探索集成审批、一网通办……江苏省编办主任俞军认为,近年来溧水区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在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施工许可办理等方面基本实现“1120”目标(1天开办企业、1天完成不动产登记,20天办结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走在了全省前列。
诸多“率先”的背后是政府运转的精准高效。每周一政府例会,各部门各街镇把问题上报,谁想节约路上时间就视频连线,当场讨论,当场拍板。
溧水区晶桥镇有条穿镇而过的新桥河,曾经作为两岸企业的排污通道,是远近闻名的黑臭河。2006年,整治开始,光搬迁污染企业就花了6年时间,最终使得新桥河的水质从劣五类提升到三类,而恢复良好水生态的晶桥也因此成为“健康溧水”的核心打造区,如今已有宝马体验中心、省淡水研究所等项目落户。
15年前,溧水主政者感叹,哪一天“离乡背井”的溧水人能在家门口赚钱就好了。现在,不仅外地务工务农人员大批回归,流入溧水的大学生数量远高于流出量,3年净增高素质人口5.6万人。
高素质人口的大量流入是地方发展最有力的证明。而今,溧水已集聚7所高校,长三角首个“没有围墙的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新校区和农业科技创新港等9个龙头性、引领性重大项目签约落户。与此同时,南京农业大学作物表型组学研发中心、未来食品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正加速集聚。
(本报记者 郑晋鸣 刘已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