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烟台大学的校园,修葺一新的运动场人气颇旺,在阳光明媚的秋日里来场有海风相伴的体育竞技,成了许多烟大师生天天打卡的习惯。
今年九月,烟台大学投资900多万元改造了21000平方米的运动场地,10片网球场、14片排球场和20片篮球场全部铺上了崭新的厚硅PU弹性面层,阳光之下蓝绿相间的新塑胶场地格外醒目,94盏照明灯使球场在夜晚也亮如白昼,学生们正在进行各种运动,青春的身影让校园内暖意融融。
在烟台大学,不断改善提升的除了运动场地,还有广大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参与体育竞赛的成绩以及日益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
主动锻炼成为生活好习惯
“最初跑步是为了体测做准备,后来每天晚上去操场上跑几圈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不仅可以缓解学习的压力、提升睡眠质量和身体素质,还让我戒掉了手机瘾。”刚运动完的烟台大学学生冯雪梅对记者说。
从2008年开始,烟台大学每年对全校本科生进行体质测试,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将学生体测成绩与奖学金、毕业相挂钩,突出体测与其他考试同等地位。经过12年的坚持,学生参加运动的意愿明显增强,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好,很多同学从刚入学时迫于体测压力临时突击,慢慢转变为养成了主动锻炼的好习惯,越来越多“宅男宅女”走进了体育场,烟大“夜跑大军”人数日益增多。
2017年,学校组织刚入校的2017级大学生进行体测,不及格率为11.7%,良好率为21%,优秀率仅为1.1%;一年后,再次对这批学生进行了体测,不及格率降低了3个百分点,良好率提升了10个百分点;2019年,第三次对这批学生进行体测,不及格率降至6.8%,良好率提升至38.2%,优秀率则提升至5.4%。从烟台大学2017级学生体测统计数据来看,经过三年的努力,学生体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随着学生们体育锻炼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改造老旧体育场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学院院长张伟说:“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教学改革核心地位不动摇、教学基本建设投入优先地位不动摇’的原则,在当前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坚持加大投入力度,对原有的网球场、排球场和篮球场进行全面改造,对场内运动器械全部换新,按照计划改造校内体育场,让学生课余时间有更多的专业场地可以锻炼。”
“业余选手”也能取得竞赛好成绩
在烟台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学院教师王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带着一帮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练习健美操,一练就是数小时。令人没想到的是,这30多名“业余选手”组成的烟台大学代表队,在2019年11月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健康活力大赛暨中国大学生健美操、校园健身操舞锦标赛上,夺得普通院校组健美操项目第一名。
如何提高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运动水平、带动更多学生参加体育竞赛?体育学院副院长于鹏飞说:“我们探索出了一套‘四好’工作法,即通过选拔机制挖掘好苗子、开展体育活动形成好风气、号召学生参加竞赛组建好队伍、完善机制奖励学生的好成绩。”
于鹏飞介绍,学校通过运动会和学生体测遴选出在体育运动方面有潜质的学生,将水平较高、热爱体育竞技的学生组成专业代表队,组建了校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田径队、健美操队5支代表队,配备了专门的教练。同时,学校组织开展各个层面的日常体育竞赛,带动更多同学参加体育竞技。值得一提的是,烟台大学将体育类竞赛纳入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对在较高水平体育赛事中获得前八名的同学进行奖励。
在学校“四好”工作法的长期坚持下,不仅越来越多非体育专业的普通大学生开始参与体育运动,学校更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为助力冬奥、响应国家“3亿人上冰雪”的号召,烟台大学于2019年9月组建了山东省第一支高校冰球队。成立仅3个月后,球队首次出战国家级赛事,在2019中国首届大学生冰球锦标赛中,这支看似“稚嫩”的队伍却大比分战胜了多支名校代表队,一举夺得全国第四,同时斩获“体育道德风尚奖”“优秀教练员奖”和“优秀前锋奖”。
体育爱好与体育文化相互结合
10月28日,烟台大学学生篮球赛正在进行,场上球员们激烈争夺,裁判员于忠奕穿梭于球场上,判定着每一个进球,他动作标准,判罚专业,就算激烈拼抢中一闪而过的犯规动作,也逃不过他的法眼。
在烟台大学,一帮学生组成了裁判协会,他们通过学习取得了国家证书,不仅缓解了校园裁判员紧张的局面,还有不少校外赛事主办方慕名而来。
除了裁判协会,烟台大学还有各种球类协会、跆拳道协会、啦啦操协会、瑜伽协会、棋牌协会、梅花桩武术协会等十余个体育社团。依托这些社团,烟大近三年开展了150余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其中既有传统的球类比赛活动,也有户外拓展、荧光夜跑、漂移板比赛、轮滑比赛等新兴体育健身项目,还有梅花桩拳练习、棋牌比赛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育活动。经过多年培育,广大烟大学子“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烟大体育文化结出丰硕成果。
(本报记者 赵秋丽 冯 帆 本报通讯员 亓健生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