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7日 星期一

    “疫情阻挡不了中外文化思想交流的脚步”

    ——来自“在世界之中: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国际论坛的声音

    作者:本报记者 李蕾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7日 09版)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在世界之中: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国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恰逢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成立10周年、“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实施10周年,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斯洛文尼亚等国和中国的专家学者200余人通过全球连线或现场参会,围绕“在世界之中:中华文明的主体性”的主题深入研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黄会林谈到举办此次论坛的目的时说:“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加剧了不同文明主体之间沟通的困难。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全球层面的研讨,来激发人们思考当代语境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议题。”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的善意聚合”

        从记录中国农民走上致富之路、追求美好生活的“农事·农家·农人”主题到观察和表现时间里的中国变化的“时刻·时节·时光”主题,再到呈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点滴故事的“生态·生物·生活”主题……作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的重点工作,“看中国”项目从2010年至今已邀请了来自全球70余个国家的700余位外国青年,围绕与中国相关的主题拍摄了700多部纪录短片,获得100余项国际奖项。2019年末,该项目与美国鹰龙公司合作,将作品落地北美本土新闻网和电视台,在海外收获了热烈反响和良好口碑。

        2020年的“看中国”项目较为特殊。受疫情影响,活动从邀请外国青年来中国拍摄改为外国青年远程拍摄中国和在华外国青年拍摄中国两种模式,邀请了52个国家125位外国青年完成了103部短片。此外,纪念“看中国”10周年的纪录电影《路:外国青年看中国》也将于近日首映,以来自9个国家9个不同语种青年导演的视角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

        “疫情阻挡不了中外文化思想交流的脚步,也阻挡不了我们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的善意聚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在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指出。黄会林则认为,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以文化包容的态度和人际沟通的善意,消减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隔膜和障碍,在中外青年之间架设起一座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友谊桥梁,对全球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对话起到了示范作用。从研究院10年来的理论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基于人类共同情感、理智、愿望的合作力量。这说明,来自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克服困难,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新兴的短视频形式成为中国文化扬帆出海的轻骑兵

        “一直以来,中国智慧中‘仁爱’等观念,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和平发展的路径,吸引我们去走近、了解。今年,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这更让我们对中国智慧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产生了浓厚兴趣。”来自德国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大卫·巴拓识如是说。

        要想让外国人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中国智慧、中国文化,除了“看中国”项目短片外,还可以倚仗文学、影视、音乐、舞台艺术等多种形式。《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红海行动》等影片在北美、澳洲等地上映受到观众追捧,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景象;《平凡的世界》《媳妇的美好时代》《鸡毛飞上天》《生活启示录》等电视剧作品在非洲、日韩等地区播出,掀起了当地观众的追剧热潮;《这!就是街舞》《中国好歌曲》等综艺节目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以版权发行、模式输出等方式落地北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的短视频形式成为中国文化扬帆出海的轻骑兵。李子柒等中国人平时关注的网络红人凭借形式新颖、视角独特的短视频产品获得海外粉丝的关注,让中国式的田园牧歌、美食文化、教育理念春风化雨般流淌到外国受众的心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总结道:“梳理近年来各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践活动,我们发现,经过当代文化工作者富有时代性的艺术创造,越来越多兼具民族性、现代性的作品受到海外追捧。”

    “及时充分地展示中华文化的时代风貌”

        “这些成功案例启示我们,在创作传播过程中必须坚守中国文化主体性,以时代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探讨中国文化的源与流及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系统梳理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原党组书记兼常务副主席齐鸣秋分析道,“伟大的时代变革为中国文化提供丰富的发展空间,40年来各行各业创造着中国制造、中国模式、中国速度,文化工作者应该深入到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科技、医疗服务等各个领域,挖掘鲜活的素材,多元化、多角度地提炼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厚德载物的人文情怀,及时充分地展示中华文化的时代风貌。”

        “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重国际化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在海外走本土化的运营模式,深入了解当地观众读者、观众、用户的欣赏习惯和消费能力,从选题阶段就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来策划,善于从浩如烟海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故事当中提取最能表达中国民族精神的元素融入创作,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控制作品质量,不仅让外国受众看到饱含东方美学意蕴的中国故事,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间了解善良、勇敢、团结、奋进的中国精神,从而认同我们的文化,理解我们的发展道路。”中青(英国)国际出版传媒有限公司首席代表兼总经理郭光表示。

        (本报记者 李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