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4日 星期五

    河南洛阳再现陆浑戎王级大墓

    为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民族融合与发展提供实证

    作者: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智慧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4日 09版)

    出土的编钟 潘立阁摄/光明图片

      整套的编钟、编磬,保存较好的陪葬车马坑,数量众多的骨贝及陶、玉、金、玛瑙、漆器……近日,在位于河南洛阳的徐阳墓地,随着一系列丰厚的随葬品相继出土,一座2600多年前的陆浑戎王级大墓(编号M15)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徐阳墓地考古发掘的第二座王级大墓。专家认为,其对探索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民族融合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随葬品及丧葬习俗指明墓主戎人身份

      12月2日,徐阳墓地考古工地寒风凛冽,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正在有序推进考古发掘工作。走近新发掘的墓室可以看到,黑灰色的泥土中,有不少当时的贝币散落四处。在墓室东侧,整套的编钟、编磬排列有序,花纹清晰、样式精美。

      “从这些高规格的随葬品及墓葬周围分布的陪葬车马坑,可以推断出这是一座陆浑戎王级大墓。”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吴业恒介绍,这座大墓长7.85米、宽5.5米、深6.8米,葬具为一棺一椁,历经2000多年,尽管椁顶及侧板已腐朽,但棺木上的红色漆皮依然鲜艳。此外,墓内还发现了铜车马器、玉璜、玉扳指儿、骨镳及陶、玉、金、玛瑙、漆器等随葬品。

      最特别的是,墓室内发现6具遗骸,考古人员推测其中一具可能是墓主人,另外5具是殉葬者。“该墓葬所发现的以人殉葬、贝币陪葬及在车马坑或墓内放置马牛羊头蹄等行为,都和中原地区的丧葬习俗不同,但是和西北戎族、狄族的丧葬习俗相吻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介绍,从随葬品和丧葬习俗来看,该墓葬与这一区域出土的其他墓葬一致,为确认陆浑戎墓提供了更多证据,而随葬铜礼器、车舆规制等则显示其受到同时期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

    出土文物器型和纹饰符合春秋时期特征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阳墓地在文物考古界知名度颇高。它位于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一带,墓葬主要分布在以徐阳村为中心的顺阳河及其支流两岸台地上,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墓地所在地地势平坦,丘陵环抱,西、北有陆浑西山和鹿蹄山,东、南为伊河西岸开阔谷地。

      2013年夏,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附近盗墓活动猖獗,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徐阳墓地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通过勘探,考古工作者惊喜地发现了2600年前的陆浑戎墓葬群,这是中原地区首次发现的戎人遗存。2015年,徐阳墓地入选“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2016年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并荣获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自2013年至今,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徐阳墓地开展了连续考古发掘工作。截至目前,共清理墓葬150座,其中大中型墓葬12座。在大型墓葬中,出土了编钟、编磬、青铜及玉石质礼器,小型墓葬中普遍存在单耳陶罐随葬品等。

      徐阳墓地墓葬及车马坑以东西向为主,极少数南北向。葬具均为木棺,大型墓葬葬具为一棺一椁,小型墓葬葬具均为单棺,大、中型墓葬均有与之对应的陪葬车马坑或马牛羊头蹄祭祀坑。尽管目前徐阳墓地尚未发现有明确纪年的遗物,但从墓葬形制、陶器组合、铜器、骨器纹饰特征等推测其应为春秋时期的墓葬。比如,从已发掘墓葬中采集的蟠螭纹铜鼎、鬲等残片,从器型和纹饰等方面符合春秋时期这类铜器的典型特征。

    进一步证实文献所载“戎人内迁伊洛”历史事件

      在针对徐阳墓地考古新发现召开的座谈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郑州大学等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一致认为,徐阳墓地对研究陆浑戎这一族群,以及当时民族交流融合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深入跨学科合作研究提供了良好机会。

      陆浑戎墓葬群为何会出现在洛阳伊川?《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提到:“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史家珍介绍,陆浑戎最早居于瓜州(今甘肃酒泉)附近,后逐渐东迁,他们首先迁居至卢氏(今三门峡卢氏县)一带与晋国结盟,后来因骁勇善战阻碍秦国东进,于公元前638年,受秦国、晋国驱使迁至伊川地区,成为春秋中后期缓冲晋楚之间关系的小国。公元前525年,晋国伐陆,陆浑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陆浑水库、陆浑村、陆浑岭、陆浑关、陆浑山……在洛阳,带“陆浑”二字的地名不少,这些都是陆浑戎在历史中留下的印迹。而徐阳墓地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文献所载“戎人内迁伊洛”的历史事件,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重要资料。

      据考证,陆浑戎活动的中心地域与徐阳墓地所在的涓水(今顺阳河)地理位置相符,其活动时间也与徐阳墓地春秋中晚期遗存时代基本吻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认为,新发现墓葬表现出的文化融合与嬗变,体现了中华文明“有容乃大”的特征,是中华文化五千年兼收并蓄民族融合的实证。

      目前,徐阳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还在进行,期待有更多新的发现浮出水面。

      (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智 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