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3日 星期四

    疫后中日交流合作潜力仍然巨大

    ——来自第十六届“北京-东京论坛”的声音

    作者:本报记者 张冠楠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3日 12版)

        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本外务省支持,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北京-东京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北京、东京两地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疫情后的国际秩序与中日两国的作用”。百余位来自中日两国政界、经济界、企业界、学术界、传媒界以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嘉宾,就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安全保障、媒体责任、数字经济与疫情防控等重要议题展开讨论。

    以求同存异促进对话交流

        在今年“北京-东京论坛”开幕式上,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中日之间既有广泛共同利益,也存在一些矛盾分歧,需要妥善把握和处理。对于双方的共同利益,要不断拓展弘扬,使之成为连接双方的坚实纽带。对于分歧和敏感问题,应该把它放到适当位置,进行有效和建设性的管控。在事关对方的内政问题上,要坚持相互尊重,体现作为近邻的理解和包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各国深刻感受到人类是命运相连的共同体,也让中日两国人民的传统友好再次得到彰显。民间友好始终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大众和社交媒体对两国民众的相互认知和感情互动产生着重要作用,也承担着特殊责任。两国媒体要做到追求真实,传递善意,共创未来。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日双方应增进政治互信,夯实两国关系发展基础;推进抗疫合作,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坚持扩大开放,拓展两国更高层次互惠合作;推进人文交流,厚植两国友好根基;奉行互利共赢,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主旨演讲中谈到,日中关系的基础在于国民之间的感情。双方民众只有开展直接的交流,亲身体验对方的国家,才能产生相互间的理解与信任。日中两国需要开展更广泛的人文交流。希望本届论坛能够为促进日中关系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为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

        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在视频致辞中提出,稳定的日中关系对两国、地区乃至国际社会至关重要。双方必须肩负起责任,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持续推进对话和交流。希望两国有识之士在论坛上的对话能有效促进双方相互理解,推动民间交流向前发展。

    分享疫情防控与经济重启经验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日两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冲击。尤其是当前日本国内第三波疫情来势汹汹,中国国内部分地区也出现了零星本土疫情。如何一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一边恢复正常社会经济生活,成为中日两国眼下关心的共同课题。

        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创始院长陈冯富珍指出,疫情的有效防控是实现经济重启和增长的重要前提,中日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领域合作,共享疫苗成果、深化疫情防控和经贸合作。她同时强调,联合国依然是国际合作及应对全球重大问题的重要平台,中日应一如既往地支持多边主义合作,重视联合国的作用。

        日本东北大学大学院医学系研究科教授押谷仁赞赏了中国在遏制疫情上采取有力措施并及时分享相关数据。他同时指出,由于两国体制不同,日本很难复制中国的强有力防控措施。对于当前在日暴发的第三波疫情,他表示,虽然季节性因素以及“超级传播者”的增多造成了日本抗疫的困难局面,但是日本的疫情防控依然处于较好水平。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苏伟在分享复工复产经验时指出,中国通过保市场主体、发挥内需市场优势、推进改革开放等重大举措实现了本国经济的强势复苏。他强调,新形势下,中方愿与日方一道共同肩负责任,深化抗疫和各领域合作,携手应对风险挑战,扎实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

    合作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在谈到两国合作时称,疫情引发了人类对生活方式的反思,保护好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中日两国都宣布了碳中和目标,双方有责任共同推进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合作。疫情也催化了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转变,以数字技术为首的技术创新在未来发展中越发占据重要地位。如何加强数字治理、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应该成为中日加强沟通探讨,携手合作的新疆域。中日双边商务等必要人员往来的“快捷通道”已于11月30日正式开通,两国人员流动按下启动键。明后年日中两国将相继举办奥运盛会,尤其是后年双方将迎来邦交正常化50周年重要节点,中日人文交流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展望未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正在引领中国开放发展进入新阶段,相信将为中日在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医疗康养、电子商务、第三方市场等具有共性的领域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务实合作打开新局面。

        放眼接下来中日潜在的合作领域,东京都立大学教授诧摩佳代建言日中可开展三方面的合作:一是实现新冠疫苗在世界范围内的公平分配;二是推进世界卫生组织改革,形成更有效的全球传染病防控机制;三是牵头在亚太地区,尤其是西太平洋地区形成有效的传染病防控框架机制。

        关于中日两国如何应对当前疫情,以及疫情后国际秩序的发展,中国前驻日大使程永华提出三点方案:一是两国有效应对疫情,提升地区公共卫生治理水平;二是双方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的合作领域,深化互利共赢;三是中日畅通经济运行,继续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共担应对疫情下全球变局的责任

        今年以来,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处在复杂深刻变化中的世界局势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中日两国如何共同应对疫情背景下的全球变局,如何共担维护与发展国际秩序的责任?中日嘉宾就此展开热烈讨论,并形成一系列共识。

        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指出,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一个是控制疫情与复苏经济;另一个是修复与改进国际规则。中日经贸存在互补性,有着共同利益。因此,两国在维护多边主义与全球化方面具有共识。不久前,中日参与了RCEP协议的签订,为两国携手在国际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虽然两国间还存在一些分歧,但无论是从自身利益还是国际责任出发,都需要双方努力寻找共同点。

        日本原财务副大臣古川祯久认为,资本主义带来的现代化已经显现出它的局限性。而日本和中国有着共同的文化,这将有助于我们摆脱西方式现代化的负面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日中双方是同志。

        日本原外务大臣川口顺子对中日两国如何应对当前疫情,以及疫情后国际秩序的发展提出三点看法。第一,当前人类生存面临着传染病、气候变化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危机,日中两国需要高度重视。第二,如何避免国际秩序遭受巨大破坏,日中两国必须认真思考。第三,面对国际社会出现的较量和博弈,日中双方有责任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双方嘉宾在对中日共同维护发展国际秩序的意愿达成共识后,又对如何去做展开了进一步探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刘洪才指出,首先要维护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然后对国际规则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作出改善。在此过程中,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协商,按照一个标准去完善国际规则。在这方面,中日两国可以超越意识形态等界限,坐下来一起研究。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曹卫洲提出,中日之间有着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共同文化价值观,我们应该按照东方文化“以和为贵”的精神,让两国关系沿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共同为改善国际关系发挥积极作用。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贾庆国认为,稳定的中日关系对亚洲区域安全与世界和平至关重要。为此,中日两国第一要妥善管控风险;第二要通过协商处理分歧;第三要深化双方合作扩大共同利益。

        日本原驻华大使宫本雄二则表示,中日两国要遵循“四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将两国政府达成的各项共识落在实处,做出成果,并让民众看到。这样才能培养出两国国民的互信关系。日本防卫副大臣中山泰秀谈到,日中政府高级别会谈,对于改善双边关系和稳定地区局势非常重要。两国作为邻国,有着各自的关切,因此必须加强沟通,从而化解彼此的担忧。日本国民民主党代表玉木雄一郎赞同日中双方应通过加强交流来进一步提升互信的观点,并提出日中要合作应对世界面临的新挑战。

        “北京-东京论坛”创办于2005年,每年在北京与东京轮流举办,已成为两国间层次较高、规模较大的官民互动的综合性交流平台,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增进两国民众间的相互理解与互信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报东京12月2日电 本报驻东京记者 张冠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