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近期,江苏卫视将镜头对准正在协同发展的长江经济带,推出公益文化纪实节目《从长江的尽头回家》,从入海口到发源地,以真心真情让这一路的脱贫攻坚故事更加生动与温暖。
长江流域物产丰饶,《从长江的尽头回家》秉持着“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的创作初衷,让电视节目承担更多现实观照。站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更偏远闭塞的乡村找到发展的可能性,成为电视节目的普遍选择。而《从长江的尽头回家》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将“直播带货”这一流行概念引入,拓展了“公益+”理念。在轻松的节目氛围中,长江流域的苹果、苦荞茶、宜宾燃面等特产不仅充分展现“长江品牌”的魅力,更是在节目最后被送入直播间,为当地带来切实的经济收益;节目开启集“探访+公益+文化+纪实+带货”于一体的融媒体公益行动。可见,以“脱贫攻坚”为题,电视节目不仅可以挖掘更多故事、展现乡村潜力,更可以从展示到行动,让节目在百姓致富路上拥有更强的参与感和使命感。
节目在讲述扶贫故事方面注重打造层次感,摆脱贫困不仅是经济发展与百姓生活的改善,更要以“扶贫扶智”的理念尊重知识、发展教育。因此,无数支教老师多年的奉献成为重要的镜头语言,无数支教画面闪过,正是这些不计回报的人民教师,让孩子们求知的眼睛中充满了光。例如,在第一期节目中,云南丽江市宁蒗县的孩子亲切地把支教老师称为“海安舅舅”,这个称号延续多年;曾在此支教的朱朝书一直期盼有机会故地重游,在如今美丽整洁的校园中,走出大山、走上各自工作岗位的学生此时“回家”,向恩师致敬,也生动地展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美好图景。《从长江的尽头回家》用平实的画面和语言描摹出知识的重要作用、师生间的真挚情感,打动了观众的内心,引发观众的共情。节目将扶贫故事讲述得更为立体全面,从生活的柴米油盐到校园的琅琅书声,在精神层面为当地百姓的致富找到一条更为宽阔的道路。
节目以《从长江的尽头回家》为名,将情感的缘起与归宿落到“回家”这一乡土情结之上。节目的每一站都有“回家”的明星嘉宾,云南籍演员杨昆、歌唱家宗庸卓玛,贵州籍歌手龚琳娜等都回到家乡。节目体现出嘉宾与脚下土地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更能体现家乡的温馨与美好。节目以此致敬在外奋斗的游子,以镜头带观众走上回乡之路。远离了都市车水马龙的乡村,却有着另一番珍贵和美好。在长江经济带的茶马古道上,风土人情中都藏着当地珍贵的文化遗产,节目要讲述的不仅是如何摆脱贫困,更是如何传承文化与技艺。节目展示了铜匠手艺人打造的精美铜器、美丽的纳西族服饰等,同时用“以物易物”的古老方式重拾岁月回忆。此外,节目力邀企业家、文化学者、网络主播等嘉宾共同组成探访小组,他们共同回忆与勾勒脚下这片土地的过去与现在,从泥土芬芳到现代技术,脱贫攻坚的故事因为乡情的融入变得更加有温度、有深度。
电视节目《从长江的尽头回家》带领观众溯流而上,从脱贫致富入题,以直播带货创新,向知识与奉献致敬,寻万千游子共鸣。电视节目只有将叙事内核不断优化、将真情实感不断融入,才能够打造出有质感的画面与影像,锻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
(作者:周慕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