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1日 星期二

    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有提质增效的空间

    讲述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西柳采油作业区西柳10转油站站长 黄京生

    作者: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1日 07版)

        【劳模讲述】

        我是一名“油二代”。1976年,我的父亲在华北油田大会战时来到河北任丘市,从此再也没有离开油田。

        我18岁上班,在油田当了一名集输工。在当学徒的两年里,我的任务主要是参数调整。从我们这道工序输出的原油,每个参数都必须达标,否则进入下道工序就可能引发事故。为此,我加倍努力,白天听师傅讲、看现场操作,详细记笔记,晚上捧着笔记学,温度、流量、压力、电流电压、化学药剂添加……每个参数都在脑子里过几遍,弄不明白不睡觉。这项技术全靠手工操作,依靠勤调整、勤分析、勤检查,一年后我就熟悉了各个岗位,能够单独完成很多任务,那份自豪感真长精气神儿。随后,我调到油田“第三大站”雁大站工作,当了运行班长。

        2000年,单位安排我到新建设的西柳作业区西柳10转油站工作。当时有些想不通:我对雁大站很熟了,工作正顺手,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一个陌生站点?后来,我还是去了,心里想:到组织最需要的地方去。

        新站点建站一年多就投产了,我看过图纸,发现几乎每张都得改。任何工艺和设备,我们不能只做使用者,还要保障它符合实际需求。那些天,我每天手捧图纸沿着管沟看、围着设备转,将地下流程布局、地上管线走向、设备运行参数一一记在心里,后来竟成了西柳10转油站的“数据库”“活地图”。

        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有提质增效的空间。比如,原来的温度控制装置每天消耗天然气3000多立方米,我把原来的并联工艺改为串联工艺,减少了中间流程,实现热能重复利用,使每天消耗的天然气降到100多立方米。后来,我提出“大罐负压抽气”新工艺,工艺完成后原油脱气可全部回收利用,再也不用花钱买天然气了。又比如,油井生产过程中,由于地层变化,采油树常出现偏斜。如果实施作业修井,每次要停抽四天,费用在10万元以上。经过40多天观察、试验,我研发了“井口扶正器”,实现了增效节能。参加工作37年,我带头完成创新成果150多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7项,创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回想这些年,我曾一个多月住在站上没有回家,曾半夜起床去检修抢修,曾一次次为攻克难题挑灯夜战……虽然每天的工作重复、单调、辛苦,但我感到由衷自豪。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