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8日 星期六

    土壤“病”了,我们还安全吗

    作者:本报记者 陈海波 袁于飞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8日 08版)

        2020年9月5日,工人操作机械设备在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一废弃矿山修复工地施工。新华社发

        湖北宣恩龙马山村一处实施土地整理后的田园 新华社发

        【生态观察·聚焦土壤污染防治系列之一】  

        成袋成袋的稻谷从各个农户家送过来,它们的最终去处不是农产品市场,而是垃圾场。这是不久前发生在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新玉村的事。“水稻不让种了。”当地村民说。

        好好的粮食缘何成了垃圾?水稻为何突然就不让种了?原来,今年3月,新玉村有1000亩农用地经普查发现被污染,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以后只能种树。已种植的粮食由政府统一收购,送到垃圾焚烧站进行处理。“严格管控入口的食品,一点儿也不能含糊。”当地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玉村发生的事,在我国并非孤例。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矿产资源开发、金属加工冶炼、化工生产以及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等,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遭受污染,威胁到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人居环境质量和身体健康。近期,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一项重大咨询研究项目也指出,我国每年约有1200万吨粮食受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别是镉、砷等重金属造成的耕地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带病”土壤种出的粮食,怎能让人吃得放心

        “这个地块的污染物是什么?”

        “主要是铅。”

        “铅主要从哪儿来?”

        “铅污染主要来自历史上周边企业无组织排放。”

        “要搞清楚农用地土壤污染原因,依法对症管控、修复和防治,保证安全利用,放心种植农作物。”

        据媒体报道,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今年8月在江苏连云港经济开发区检查时与当地相关人员的一段对话。如何保障老百姓“吃得放心”,是此次执法检查的重点之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骆永明长期关注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情况,据他介绍,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壤污染主要集中在农用地和工矿场地。其中,耕地土壤以重金属为主,包括镉、砷、汞、铬、铅、铊、锑等;工矿场地除重金属外,常出现有机污染物,包括苯系物、卤代烃、石油烃等;有的土壤还存在病原菌、病毒等生物性污染,以及抗生素和抗性基因、塑料和微塑料等污染。

        于是,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土壤“生病”了。这些“带病”土壤种出来的粮食,怎能让人吃得放心?前几年发生的“镉大米”事件,至今让许多人心有余悸。

        “超过限量标准的重金属长期存在于受污染的耕地中,并随水分下渗或在雨水冲刷下随水土流失扩散到周边清洁环境,造成地下水或地表水污染。还有的随农作物种植和生长过程转移到农产品中,导致农作物减产或者威胁到粮食卫生品质。由此可见,耕地污染对粮食生产和健康安全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隐蔽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研究员陈同斌、雷梅撰文指出。

        土壤污染对“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是巨大威胁,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10月17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表示,将强化防治措施落地,聚焦重点作物、重点区域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划定特定的农产品严格管控区,引导重污染耕地退出食用农产品生产,因地制宜改种牧草、棉花、桑麻、花卉、苗木等。

        “总的看,我国污染耕地占比还是比较低的,污染程度也以轻中度为主。受到污染的耕地当中,绝大多数还是可以通过农艺调控等措施来实现安全的利用。”韩长赋说。

    “毒地”开发的住宅,怎能让人住得安心

        土壤污染不仅影响“吃”,还影响“住”,给人居环境带来健康隐患。污染地块如果未经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直接开发建设居民住宅或商业、学校等公共设施,将会直接影响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对于这类污染地块,人们有一个形象的称谓——“毒地”。

        2016年,被媒体称作“常州毒地案”的常州外国语学校土壤污染事件轰动全国。常州外国语学校紧邻一片化工地块,该地块的化工企业已搬迁,但污染地块在修复过程中因操作不规范和监管不力,发生“二次污染”,导致数百名学生身体出现异常症状。该事件为国内污染土地的开发利用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我国严格建设用地准入标准,因地制宜对污染地块进行修复。但是,相关执法检查发现,当前仍然有个别企业在建设用地尚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目标的要求时,就急于开发利用。对此,业界专家认为,要避免“常州毒地案”再次发生,还需提高对土壤污染危害的认识。

        土壤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居住在土地上的人们难以避免会受到不良影响。“土壤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界和生物界的中心,不仅在本系统内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循环,而且与水域、大气和生物之间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一旦发生污染,三者之间就会有污染物质的相互传递。”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给出上述解释。

        在新近推出的一段科普小视频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展现了被污染的土壤如何影响空气质量:当土壤受到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后,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先从土壤中解吸至土壤气中,然后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以分子扩散的形式从土壤气中迁移至地表空气或室内空气中,从而造成对空气的污染。

        制定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是保障老百姓“住得安心”的一项重要制度。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透露,自然资源部配合生态环境部初步制定了污染地块名录,法律明确纳入名录的污染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不符合要求的禁止开工建设。

    污染容易治理难,防患于未然是根本

        土壤污染的隐患,还在于污染容易治理难,耗时久,费用也不低。

        土壤污染与大气、水、固体废物等污染关联性强,许多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化肥、农药等污染物质都会渗入土壤,而要弄清楚污染源头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并不简单。“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则会因其污染来源复杂、隐蔽性与累积性强等特点,导致修复治理难度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魏复盛认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宋昕指出,由于我国工业企业早期管理不具系统性,大多数污染场地的运行记录没有备案,使得场地污染溯源、污染范围和程度描述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分析等非常困难。

        事实也表明,污染后再进行治理,让一些地方与企业付出了巨大代价。据媒体报道,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固废拆解业,让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人获得了财富,但拆解过程中流出的绝缘油严重污染了土壤。2010年,当地启动污染土壤修复试点,有关方面划拨1000万元专项资金,计划用4年时间修复12500平方米被污染的土地。4年后,尽管实现了预期指标,但过程并不轻松——每亩修复成本近50万元,且修复方法不具备太强的推广性。可见,要避免土壤污染带来的隐患,防患于未然才是根本。

        陆昊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介绍,我国已开展一次重点企业及其尾矿库污染情况调查,在全国3万多户企业中梳理了14096户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这些企业周边,有些是建设用地,有些是农用地,都是列入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重要参考。

        韩长赋也在该会上介绍,农业农村部会同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在各地组织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普查和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在全国布设了4万多个土壤环境的监测点位,形成了覆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耕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基本摸清了我国耕地污染的现状和空间分布,为下一步科学精准的防治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显然,摸清家底后有利于更精准地采取防控措施。”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玲玲评价。

        (本报记者 陈海波 袁于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