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斋】
花生,又名“长生果”,也有地方叫“落花生”。
叫“落花生”,让我想起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以“落花生”为笔名的许地山,他曾写过一篇被人熟知的散文名作《落花生》,多年来一直被收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开头我记得很清楚: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我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从这看出,花生不择土地,很容易生长。他在文中还赞美花生,“不像苹果、桃子、石榴那样把自己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它矮矮地长在地上,注重埋头实干,为供人挖取而把果实在地底下埋藏……”作者在这篇不足千字的小品文中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勉励世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民间有几则谜语,对花生的品质形容得十分透彻,如:土里长个麻麻蛋,剥出是个红红蛋,揭开是个白白蛋,吃在嘴里是香蛋蛋。又如:青青藤儿开黄花,外面白袄内红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再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其谜底都是指的花生。
过去公认花生原产于秘鲁、巴西,在明末清初才传入中国。但从文字记载看,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我国古籍就有花生的记载。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就有“形如香芋,蔓生”、“花开亦落地,结子如香芋,亦名花生”的文字记载。元末明初贾铭所著《饮食须知》中说:“近出一种落花生,诡名长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荚,子如莲肉”。这些著作的成书年代都在哥伦布发现南美洲新大陆之前,也是世界上关于花生最早的文献。至明末清初中国花生分布已很广,各地都有种植。主产地区为山东、辽宁东部、广东雷州半岛、黄淮河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的海滨丘陵和沙土区。
花生被誉为营养丰富的“植物肉”,香脆可口,老幼皆爱吃。民间有“常吃花生能营养,吃了花生不想荤”的俗语。
早年,我家楼下看车棚的老刘,为了提神,天天晚上都要喝上几两白酒,炎热的夏夜,他借着路灯,搬张椅子,兀自一人坐在小板凳上,也没什么菜,就一包花生,一边看电视,一边咪一口小酒,吃几粒花生,那神情有滋有味得很,地上铺了一摊花生壳,天天看他打扫“战场”。一次,我从菜场买回一把芫荽,洗净焯水切成小段与花生米加调料凉拌,送他一盘尝个鲜,他直叫味道好。有时我在给车胎打气,他见了,立马迎上来帮我打,于他是很轻松的一件事,只几下子气就打得足足的。
花生的吃法很多,炒花生、油炸花生、盐水花生、连壳煮花生,花生酥、花生糖、花生酱。特别是油炸花生和盐水花生,那种干脆、爆裂、油润的香味和吃在嘴里产生的快感,是古今中外嗜酒者的爱物。金圣叹老先生大概是喜欢吃花生的。生命的最后一程,还留下个千古谜案般的嘱咐:花生米与五香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道。估计这花生米一定是风干了的盐水花生。否则不会有类似肉类的韧劲口感。
现今儿童们特别爱吃、价格又不菲的一种名叫“花生牛轧糖”,在市面上很热销。我患糖尿病,有时也忍不住,躲着家人偷偷尝过一二块,味道确佳。著名作家苏童大概也吃过,写了篇《花生牛轧糖》的散文随笔,读来意趣盎然。
(作者:徐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