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李韵)今天,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五个项目均是围绕夏文化进行,从不同角度解读与夏朝同期或接近时间段内、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尽管有些发现还未形成最终定论,但目前已知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夏文化的内涵,让它更可信。
(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网格化布局,开启里坊制度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已持续发掘60年,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尤其是近20年可谓硕果累累。作为夏朝晚期都城的遗址,它的布局规划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考古领队赵海涛介绍,考古发现表明,二里头的中心呈现“九宫格”式的布局,祭祀区、手工作坊区等分布在中心宫殿区的周围;而考古人员新近发现了多条道路和墙垣,将二里头都城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之前发现的不同等级的建筑和墓葬都分别位于不同的区域内。这些发现表明,二里头都城极可能已出现了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
专家点评: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各种迹象表明,夏都有严整的规划。不仅是宫城居中,而且周围还有用围墙围绕起来的区域。而这些区域中既有遗址又有墓葬,所以我认为很可能是“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社会单位。商代有族邑,就是有亲缘关系的人住在一起、葬在一处。二里头的网格化布局,有可能是汉以后的里坊制度的先河。
(二)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不是祭台,而是距今4000年的城址
禹会村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涂山南麓,因“禹会诸侯于涂山”的历史记载而得名。
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发掘也持续多年。之前认为这里是一处祭祀遗迹,但2020年的考古发掘却发现,这里是一个至少有18万平方米的城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考古领队张东介绍,考古人员发现了城墙。北城墙现存长度约300米,东城墙现存约600米,西、南城墙已被淮河冲毁,以往发现的“祭祀台基”应是东城墙的一部分。城址内分布有密集的人类生活遗存,遗址外围20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还发现有大量龙山文化遗迹。折射出当时淮河中游地区人口加速增长和集中化的社会背景,是淮河流域史前城市化的反映,也为古史传说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专家点评:杜金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禹会村遗址发现龙山文化城址,大幅抬升了遗址的等级,提高了遗址的文物价值。为“禹会涂山”历史事件探索,拓宽了学术道路。同时,也为“夏桀奔南巢”历史事件研究,提供了考古学机遇。实际上,夏代时,中原与江淮地区的人员交流十分密切,在大别山东麓存在一条从中原嵩山地区通往江南铜矿产地的资源通道,而这条出现在二里头时期的通道在禹会村龙山文化时代,就奠定了基础。
(三)河南淮阳时庄遗址:年代最早的官家粮仓
时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距今4000-3700年左右。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曹艳朋介绍,在面积约5600平方米的人工垫筑台地上,发现一座用于居住的房址和28个粮仓。其中12个粮仓,类似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常见的干栏式建筑,另有16个是直接建于地面上,有方形有圆形。在遗迹中还检测出了主要储存的是黍。该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粮食集中存储的粮仓仓城,为研究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粮食管理和赋税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专家点评: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这个仓城是夏代前期独立的仓储区域。目前常见的仓储区是在宫殿区附近或房址的旁边,而这种独立的仓储区应该是归属于某个比较强大的政治势力。这种方式成为后来历代王朝都必备的,就是官属粮仓。
(四)河南叶县余庄遗址:中原地区首个夏代之前的高等级大墓
余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余庄村,面积约50万平方米。
今年8月起,考古队在这里发现墓葬、房基、灰坑及窖穴等各类遗迹50余处。其中龙山墓葬有10多座,以10号墓最为重要,是目前河南境内已发现的随葬器物数量最丰富、等级规格最高的龙山文化墓葬。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吴伟华介绍,墓中随葬品有33件,包括食器、酒器两大类,排列有序,器类成组,呈现出鲜明的礼制色彩。其中7组豆和觚的组合,让人联想起后世列鼎列簋的礼制,而墓中的殉人更是彰显墓主人的贵族身份。与之相反,发现的一些小墓里面一无所有,可见等级贫富分化在当时已很明显。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的礼制起源、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专家点评:雷兴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中原地区长久以来都没有发现夏代以前的高等级大墓,而余庄遗址不仅发现了,而且有可能不止一座。出土了成组的礼器,这是中原地区走向文明、迈入国家的表现。
(五)河南南阳黄山遗址:5000多年前的大型玉石生产基地
黄山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黄山村,面积约30万平方米。经过考古发掘,初步推断应为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大型玉石器生产“基地”性质的聚落遗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俊才介绍,他们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前坊后居”式的建筑,作坊部分保存很好,出土遗迹可谓“琳琅满目”;在82座屈家岭文化的墓葬中,通过随葬品和葬具的情况,基本可以确定这里是一个高等级氏族墓地,墓主们为一个玉石工匠族群。看来,玉石制作在那时就已经与身份贵贱相关了。
专家点评: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这是一个填补空白性质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距今5000年前后河南地区的认识。以前发现过玉工的墓葬,但像这次一下几十座的,还没有过。制玉作坊、玉工墓葬,这类与制玉相关的迹象,以往在中原地区罕见甚至不见。而这次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中原地区的重玉爱玉的历史很悠久,甚至在比夏还早的年代,就已经开始,到夏代玉已经成了贵族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