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当厕所也成为景观

    ——来自设计师的“厕所革命”实践

    作者:李翔宁 高长军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2日 10版)

        张斌的设计通过功能上的并置实现厕所空间的消隐。将建筑本体遮挡住的是一个尺度巨大的圆形“剧场”,面对观众席的是四季变换的湖畔风光。 张斌设计方案

        直造建筑事务所将玻璃纤维加入到双层半透明波纹板的墙体夹层中,通过夜间的灯光营造出洁净、明亮的空间氛围。

        葛明充分利用了基地原有的树木,其中最大的一棵更成为贯通建筑的核心空间。

        袁烽的设计以传统的建造逻辑来看,并不那么容易实现,但引入3D打印技术之后,此类异形空间可以通过模块化打印和快速安装完成。

        大舍建筑事务所的设计没有避开高起的地形,而是选择将建筑直接“植栽”到土丘之中。建筑与泥土相连,而大地原来的形态则通过抬起的屋面“再现”,屋顶(亼)、支撑(屮)与台基(囗),共同构成林间的屋“舍”。

        11月19日是世界厕所日,联合国设立这个主题日旨在推动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的建设,倡导人人享有清洁、舒适及卫生的环境。我们国家的“厕所革命”自建国后就轰轰烈烈地在城乡展开,厕所的改建被称为“大国的里子工程”。

        “厕所革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时代意义。与多年前的“管粪、改厕”不同,十八大以后的新一轮“厕所革命”更多了一层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深意。2018年始,22位建筑师和事务所在昆山、衢州一带做了实验性的设计,在已成方案的30余个公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下设计介入“厕所革命”后为城乡环境与社会诉求提供的解决方案。这些被“设计”过的公厕让我们看到,作为公共空间,厕所可以这样美观,也这样舒适。

        经济学家朱嘉明从国外考察回来后于1988年出版了《中国:需要厕所革命》。书中写道:“一个国家的厕所状态,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和水准。”

        中国改变着厕所,“厕所革命”也改变着中国。

    闹市中的山林 城市中的地景    

        与乡村地区的实践不同,城市中的公厕设计首先需要应对当代城市异常丰富、复杂的空间特性。当建筑与场所被紧紧萦绕在这样的区域之中时,建筑师所面临的环境条件可以被分成两类。

        第一种是城市中的建成环境,包括交织的路网与原有的建筑肌理。例如建筑师葛明设计的方案,位于一处面积较小、三面都有建筑遮蔽的场地,四周街区私密且紧凑。因此葛明倾向于在此营造一处深幽、恬静的场所。对使用公厕的行人而言,这或许会是一种更加放松的氛围。建筑师受到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启发,建筑与植株之间白描式的关系使之成为闹市中的一处山林。

        另一种是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如城市公园、滨水空间等公共绿地,也是公共厕所的主要设置地。在李兴钢的设计中,滨水公园里的厕所被构想为匍匐在地的漫步道与登高远眺的观景台,建筑被延展为城市中的一处地景。

        大舍建筑事务所通过将土丘下挖成四座离散排列的台基,建筑师利用大地的力量平衡了建筑物面临的侧向力,使得仅凭纤细的柱网与四片内置的结构墙体便能撑起阔大的屋面。在彼此分离的屋顶间是倾泻而下的阳光、雨露与勃发向上的枝叶,无论在视觉上或是结构上,建筑都取得了自然化与在地化的理想效果。

        陈立超设计的河滨公厕,所处的河岸有近两米的高差。建筑师借鉴了传统廊桥的地形策略,通过混凝土预制件组合成的悬臂梁,将厕所转化为微悬于河岸之上的公共景观廊道。在长廊的尽头是框取的城市景观,而在另一侧,市民可以登上突出屋面的阁楼以观赏衢江的景致。

    消解功能联想 增强功用设置    

        将公共厕所作为城市的地景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手法,但厕所原本的负面效应并不能在所有场合下被转化为怡人的风景。建筑师庄慎敏锐地觉察到了使用者对这类服务设施天然的排斥心理,他提出以“分解”的方式介入空间实践,将通常的公厕分解为面向城市的“局部”与供人使用的“内部”,主张通过这种重组之后的“新整体”回避厕所对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使之成为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

        庄慎将这一方案称为“没有背面的”“只有内部的”建筑。作为厕所“外部”的边廊是一处智能化的城市驿站,为市民提供候车、充电、咨询、自动贩售等必要的服务。对于边廊之后的厕所空间,建筑师通过对采光天窗、排气通道与空调系统的整合,为使用者提供舒适、洁净的服务。

        在张斌的设计中,从人流路线的组织上也可以看出这种“局部”与“内部”的区分。游览的人群沿着湖滨的散步道来到半球形的建筑之前,除了一部分使用厕所的游人之外,大部分人群汇到圆形的观景空间中稍作停留。由于弧形边墙的完全阻隔,在此休憩的游人并不会察觉到公共厕所带来的不适。

        建筑师张雷所面对的场地是一片城市中待开发区域的农田,四周的建筑密度较低,住宅小区与待拆迁的村庄零散地分布其中。原有的公厕以典型的砖构平房为主,内部卫生状况比较糟糕。在周围无建筑或树木遮挡的情况下,建筑师将新的厕所空间整合为抽象的整体,从而在外部意义上消解了原有公厕形态可能带给路人的消极联想。新的厕所由四个富有雕塑感的封闭体块连接而成,仅在及腰的高度开有横向长窗,使用者的私密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

    丰富活动场域 启用新型材料    

        除了适应城市中的不同环境,公共厕所本身的功能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功能的并置不仅在形式上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减少了厕所的负面影响,还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活动场域。

        久舍营造的“翘翘亭”带给市民“非常空间中的日常体验”。方案以一个放大并平行复制的跷跷板为结构主体,将厕所空间与“自由空间”平衡在建筑两侧。所谓“自由空间”,是久舍为了适应城市中不同的场景而力图营造的一种空间类型。这种类型由灵活的建造体系与廉价的建筑材料保证,在公园、学校与市集等不同地点能够适应售票、游戏与商贩等不同功能。

        公厕作为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如何快速、安全、经济地建造起来是建筑师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在大多数建筑师的设计中,金属波纹板、PC采光板、预制混凝土等工业化材料凭借价格低廉、性能稳定、建造便捷的特性成为公共厕所的主要用材。除此之外,亘建筑事务所比较了三防全棉帆布、干砌石块与木瓦等不同外墙材料带给市民的质感差异;戚山山的方案也采用了半透光的建筑表皮,但具体做法是通过穿孔铝板与玻璃砖的组合,或加入透光纤维混凝土的使用等。

        当然,如果能将便宜的材料与灵活的结构通过一套成熟的建造体系统合起来,公共厕所就能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得到更广泛的普及。旭可建筑与李兴钢的方案都考虑以标准化的模数及快速的施工流程适应城市中多变的环境。旭可的建造方案可以分为安置混凝土地梁—搁置混凝土楼板—装配隔声墙—置入木头隔间—植入细钢柱—覆盖钢板屋面等六个步骤。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构件都由工厂提前预制,现场几乎不需要湿作业。由于拥有统一的模数,建筑的加建、拆除、移建都变得相对容易。

        王灏的建造方案改进了传统的木构节点,胶合木与金属连接件可以避免木材出现裂纹,强化了连接部位的受力结构,也便于地方工厂进行标准化生产与快速施工。

        设计介入“厕所革命”并不仅仅在于为城市中的建设活动提供吸引眼球的形式灵感,更重要的是为当代中国持续进行的城市进程贡献一种产品、服务与系统的集成创新,从而实现社会、生态与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如厕环境,也涵养着良好的如厕文明。“厕所革命”不仅仅带来文明习惯上的改变,也带来健康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而转化为经济效益,迸发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勃勃生机。

        (作者:李翔宁,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高长军,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