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愿与文明零距离(报告文学)

    ——发生在湖南省安仁县豪山村农民图书馆的故事

    作者:唐湘岳 陈秀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13日 14版)

        唐志卓摄

        【中国故事】 

        65公里,这是豪山村与安仁县城的距离。

        湖南省安仁县是罗霄山片区贫困县,金紫仙镇豪山村又是全省的重点贫困村。

        很多年前,在村民看来,豪山村与文明富裕的距离可不止百里千里,远着呢!

        1985年,几个退休老师、老干部、抗战老兵和不服穷的农民,干了一件异想天开的事情——建一个万册图书馆,以此与贫困和愚昧抗衡,向着文明村前进。

        35载,花谢花开,大起大落,生离死别。一场场关于图书,关于灵魂,关于文化与科技的大戏在图书馆接连上演。

    启 程 

        100米,这是抗战老兵段纯的家与豪山图书馆的距离。

        虽已99岁高龄,可段纯每天必定拄着拐杖走过这100米,在图书馆的院子里四处巡视一番,最后带着一张报纸或者一本书回到家中。

        图书馆墙上,记载着8位图书馆创始人的名字,段纯位列其中。

        年轻时,段纯和比他长几岁的段祖惕先后走出豪山村当兵抗日。他俩一起参加北平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几经坎坷,又回到村里当了人民教师。

        1984年,段纯已退休赋闲,身为安仁县政协委员的段祖惕还在村小任教。

        段祖惕找村支书段年生、段纯等人商量:“我们办个图书馆怎么样?”

        一拍即合!

        选地方。他们看中了废弃的文阁书院。

        文阁书院由村贤段节文、段明高兄弟各捐田二十余亩,建于1780年。新中国成立后,文阁书院曾办过豪山小学、公社医院、供销社、代销店等企事业单位。曾经书声琅琅的地方,在“文革”中遭废弃后,成了猪圈、牛栏、榨油坊。门窗损坏,四处漏雨。但房屋地处村中心,百姓往来便利,是图书馆的最佳选择。

        8位图书馆创始人是:段祖惕、段纯、段而华、段祖蒸、段玉轩、段而昌、段德烨、段迪德。

        1985年2月,时年68岁的段祖惕、64岁的段纯和61岁的段而昌等老人没等春节过完,就每天自己带着饭来到现场清理。

        35岁的段迪德,天刚亮就去5公里外的村林场把木材运到图书馆工地,用于制作书柜和桌椅,干到中午回家吃饭,下午再忙自家的农活。

        8位创始人还去老乡村办公室及合作医疗室,搬运旧桌椅、柜子及一切可维修再用的东西。

        乡政府资助水泥1250公斤,村委会拨款1900元。

        书院终于转身为豪山图书馆。

        书从哪里来?

        段祖惕房间里的灯光亮到半夜。他忙完本职教学工作后,还自费发出两百多封信发动大家捐书。信中特意叮嘱多捐科技、种植、养殖等切合农村生产实际的书。

        在外游子积极响应段祖惕的号召。段平伯、段云章分别捐助10000元和6000元现金,构成了修建图书馆的主要经费来源。

        上级领导雪中送炭。时任湖南省郴州市文化局群众文化科科长黄浦生,是个人捐书第一人;时任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政协主席曾纪烨代表政协赠送图书5000余册;安仁县委会号召全县在职公务员每人捐书一册;北京的张子敏寄来一批科技、文学图书……

        1985年6月9日,豪山图书馆成立大会隆重举行,村民欢天喜地。村支书段年生兼任馆长,段祖惕、段而华2人担任副馆长,管理委员会有委员8人。

        会上,乡政府承诺每年拨款1000元,用于购买书籍、报刊。村委会每年拨款600元作为办公费用。

        斗转星移。经费,始终是图书馆的软肋。

        翻看多年的图书编码本、借书登记本、会议记录本,几乎全是小学生语文练习本、数学作业本、外语练习本。这些都是老人的儿子、孙子没有用完的本子。

        节约成本!

        接下来由于经济拮据,图书馆只征订了300元的杂志,未购新书,对读者的吸引力下降。

        管理委员会无时不在苦思,用什么方法吸引读者来看书呢?

        结论是,唯有通过热情的服务留住读者。

        借书免费,在阅览室读书免费,只登记读者姓名;免费供应开水,夏天有电风扇,冷天设火盆。

        在缺钱的困境中寻找希望的曙光。段祖蒸提议自裱楹联出售,供村民红白喜事专用。段祖惕、段纯拟楹联,由段祖蒸、段德烨来书写。写完后用浆糊裱好出售,每对楹联1.5元至5元不等,一年卖出约上百幅。

        豪山图书馆成立25年后,成了危房。2010年,时任安仁县县长王建球来图书馆调研,拨给图书馆8万元修缮经费。2017年,郴州市审计局对口扶贫,拨款7万余元修缮图书馆。2018年,郴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志仁来到图书馆,赠予702册《湖湘文库》全套丛书。

        1年365天,图书馆天天免费开放。对象不限于本村村民,炎陵县、永兴县等周边县的读者也过来借书。

        1986年2月18日,豪山图书馆举行了第一次青少年文艺竞赛。有乒乓球、歌咏、象棋、谜语、绘画、书法比赛,全村青少年踊跃参赛。

        1990年,豪山图书馆又举行了演讲、歌咏、书法、象棋比赛等文艺活动。全乡78人参赛,段恩通获书法一等奖,段路生获青年组歌咏一等奖。段恩通、段路生当场就把20元奖金捐给了图书馆。小学生段斯慧获得少儿组歌咏一等奖,现在她已成为长沙某高校的声乐教师。

        从2012年开始,豪山图书馆举行了6届文化周系列庆祝活动,附近永兴县、炎陵县的群众也报名参加,竞赛项目包括书法、歌咏、象棋、舞蹈、舞龙舞狮……

        目前,豪山图书馆藏书已达5万多册,累计借阅图书12万多人次,图书馆成为全镇的标志性建筑。

    奉 献

        500米,这是段祖惕的坟墓与图书馆的距离。

        8位创始人,有6位已经长眠。他们人生最后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图书馆。

        建馆之初,豪山图书馆没有设置专职管理员,都是由管理委员会委员来轮流义务值班。

        1986年,段祖惕退休后,干脆搬来铺盖住在图书馆里。他戴着老花镜修补破损的图书,将所有的旧报纸分期收藏;收集当地红色故事,撰写《何舒福》等传播红色文化的文章。

        每天,段祖惕都会备好茶水,接待读者;天气炎热时,还亲自打水给远道而来的读者洗脸擦汗;在黑板上为读者解难答疑,批改作文。

        无人专管,小偷钻了空子,1988年,图书馆的电视机被盗走。

        心痛啊!1988年底,段祖惕和段德然领到了村委会发放的600元值班费,全部用来购买了一台6寸金星牌黑白电视机并捐赠给图书馆。

        当时,段德然自己家里都还没有电视。他和老伴都患有高血压,每月要买药吃,女儿女婿都是农民。

        段祖惕、段德然两人在一个练习本上写道:“电视机、图书,是人民的财产,是人民的血汗;不用自己的血汗来补偿,是对不起人民,于心不安。”

        副馆长段德然,为图书馆义务服务了9年。1995年11月3日,为了防止漏雨,73岁的段德然一个人爬上图书馆的阁楼,仰着头把屋顶里面的瓦摆放整齐,干了一整天。当天晚上9点多,他高血压病发作,三天后,在卫生院去世。

        为结束无人专管的局面,段祖惕邀请农民段德纯当第一任专职管理员。

        他来到段德纯家里,问儿媳张素云:“你同意你爸爸去当管理员吗?”

        “只要爸爸高兴就行,我不反对。”

        “他去了图书馆,那家里什么事情都要你来做了。”

        “把我娶回来,也应该我来做了。爸爸安心待在图书馆就可以了。”

        段德纯家不富裕,儿子娶张素云时,向农村信用社借了600元。结婚后,儿子去沿海地区打工了,儿媳妇既要带孩子又要种田。

        段德纯在图书馆上班了,图书馆每月给他发30元工资。每天只回家吃三餐饭,连大年初一都要在图书馆放鞭炮迎接读者。

        他是农民,没有退休工资。衣服、牙膏、毛巾等生活所需品全都靠张素云来买。

        1998年农历五月初三,段德纯在图书馆值班时,因感冒引发了肺心病,咳嗽吐痰,心跳过快,嘴巴轻微发紫。他先在图书馆带病工作了3天,回家6天后就去世了。

        整理遗物时,张素云发现父亲的遗产仅有70元现金,连张遗像都没有。

        67岁的农民何延福接过了段德纯的接力棒,1998年开始成为第二任专职管理员。2000年3月,他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图书馆。

        医生赶来开了药,叮嘱让何延福在床上多躺一会儿。

        段祖惕闻讯赶来劝他:“生病了,就回家休息。”

        何延福回答:“我不要紧,上班要紧!”

        4月2日早晨,老伴约他去女儿家帮忙摘茶叶,但女儿一家已经上山采茶了。他对老伴说:“你去帮女儿吧,我留在图书馆帮读者借书。”

        16时,他开始呕吐。医生赶紧给他输液,并把他老伴和女儿找过来。

        躺在图书馆的床上,何延福呕出了一大口血,陷入昏迷。

        天刚亮,亲人用板车送他回家。他的家距离图书馆400米。他喉咙一直呼噜呼噜响,还未到家,便在板车上咽了气。

        段德耀是第三任专职管理员。他在图书馆奉献到第15个年头时,赶集回来突然晕倒在图书馆门口。

        儿子段恩通来图书馆看他,段德耀愣在那里,盯上两分钟才认得出来是自己的儿子。

        就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82岁的他仍然弯着腰,移动着缓慢的步子给读者办理借书手续。

        颤颤巍巍的手,写下一个个读者、一本本书的名字。

        不方便回家吃饭,老伴也搬进图书馆为他做饭,照顾他的生活。

        2015年3月,段德耀神志有些不清醒了。儿子劝他:“您坐在这里也没用,病情只会越来越重。”

        段德耀这才依依不舍把工作移交给了下一任管理员,回家休养。偶尔清醒时,他要儿子领他出门。

        去哪儿?

        当然是图书馆呀!那个装满书的院子是他最大的牵挂。

        2016年2月4日23时33分,他离开了人间。

        第四任专职管理员段达德同样爱岗敬业。2016年,看到残疾人段路生自己坐着轮椅,晒得满头大汗来借书,段达德告诉他,以后你就别来了,要什么书我给你送上门。

        养羊专业户段恩践住在山上,没时间下山借书,只要打电话来,段达德也专程把书送到山上。

        一边看羊,一边读书,温煦的阳光洒在羊群和段恩践、段达德身上。

        图书管理委员会委员段鹏生1999年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现金5000元,各种票据涉及金额几万元,他主动把钱包送还失主。2006年,段鹏生勇救落井儿童汤冉,还多次救助敬老院的残疾人。

        段鹏生告诉读者:“读好书,做好事,人家快乐,自己快乐!”

        段孝德,今年70岁,初中文化。2018年1月开始担任专职管理员。之前他在广州一家纸品厂做包装工,工资每月3000多元。回村干图书管理员,月工资仅600元。他吃住都在图书馆,全年只有插秧时休两天、收割稻谷时休一天。有人说对比广州的工作划不来。

        段孝德回答:“划不划得来,不能只看金额大小。原来的管理员一分钱都没有呐,管理员的付出是有价值的,读者划得来。”

        抗战老兵段纯说:“我这辈子最有意义的事是两件,一是抗战,二是创办图书馆。”

        段而华退休后加入创办图书馆的队伍,天天带着饭来做事。他儿子段光辉养的猪得了病,就到图书馆找资料,结果学会了给猪治病的方法,赚了钱。

        段而华87岁时走不动了,仍然关心图书馆,他的临终遗言是:“不要忘记图书馆让你们致富了,我走了,你们要继续支持图书馆。”

        在何延福去世后的第三年,段祖惕也因病去世。

        段祖惕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把我葬在图书馆附近,我要守着它。”

        每年清明亲人去祭奠,站在段祖惕坟前,一眼就可看到图书馆。

        第一任图书馆馆长段年生说:“图书馆里有什么?有书,有人,更有魂!8位创始人和45位图书管理员用生命和汗水撑起了豪山图书馆,无私奉献是他们共同的价值观,是豪山村代代相传的魂!”

    延 伸

        5公里,这是好人莫小华家离图书馆的距离。

        他是湘湾村人,只有小学文化,辍学后在家务农。莫小华说,他在豪山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是《毛泽东选集》。因为,毛泽东是个伟人,他印象最深的有《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

        莫小华忘不了图书馆创始人段祖惕讲的那个红色故事。

        1989年一个夏日的上午,外面正下着雨,段祖惕开始给读者讲革命烈士何舒福的故事:

        60年前一个天昏地暗之夜,在关王庙乡公所临时囚室里,囚禁着一个壮士——何舒福。何舒福是豪山村人,从小失去父母,25岁加入农民协会,担任八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长,率领穷人闹翻身。马日事变后,土豪劣绅死灰复燃,他遭告密被捕。

        寒风骤起,大地一片灰蒙蒙,何舒福昂首阔步地被刽子手牵往关王庙的牌楼下。

        刽子手:“还有什么话要说?”

        何舒福言辞铿锵:“十八年后又当好汉!”

        一阵悲哀的哭声传来,何舒福的妻子跪着双腿移动到他面前,泣不可抑,双手捧上四个煮熟的鸡蛋。何舒福吃了两个,对妻子说:“留下两个鸡蛋给女儿,算是做父亲的最后一点心意吧!”

        何舒福回过头来对刽子手说:“动手吧!”刽子手,手打颤,脸煞白……

        何舒福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刀光起,碧血洒牌楼,英雄年仅36岁。

        故事讲完,莫小华带头鼓掌。

        2016年10月2日凌晨1时许,莫小华接到电话:“竹山组李春德家起火了。”他从床上跃起,朝李春德家奔去。莫小华从邻居周冬生家的二楼屋面上,纵身跳到李春德家的一楼屋顶上,不顾个人安危,迅速穿过火海,打开大门。

        村民将大火扑灭。莫小华一脸乌黑,衣服烧得破烂不堪,坐在地上,口吐鲜血。

        这些年,他抢救过4名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擒获小偷40多人,帮助村民追回家狗140多条、家猪16头、耕牛2头,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0余起,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120多人次。

        莫小华是个贫困户,靠打零工为生。他穿的衣服、裤子、鞋子都是弟弟穿旧的,从没买过新的。但他从不吝啬手机费,一个老年手机,一个月只充一次电,方便接村民的求助电话。莫小华曾入选2017年“见义勇为”湖南好人榜。

        村民颜发生也是贫困户,今年72岁。

        扶贫队员上门送他500元慰问金,他转身就把500元交给村支书段德尧,让他帮助更加困难的人。

        扶贫队员上门问他需要些什么。

        他回答,需要一副象棋和一个画着棋盘的小桌子。

        原来,他看到图书馆象棋不够用。收到礼物自个儿享受三天后,他就把象棋和桌子捐给了图书馆。

        村里建老年活动中心,占了一点颜发生家的地,村里要给他补贴,他竟然不收。他可以享受搬迁优惠政策,可他不愿搬,理由是:要艰苦奋斗,还可以住。

        在扶贫队的帮助下,颜发生前不久搬进了安置房,脱了贫。

        颜发生是图书馆的固定读者,他说比起书里的好人来,自己差远了。

        他在笔者的留言本上写道:“人,不怕穷,就怕人心不善。”

        诚信与善良,这是图书馆潜移默化带给村民的理念。

        村民李一苏的舅舅段德华是图书管理员,他教导她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李一苏伺候瘫痪丈夫已16年,被评为豪山村“最美妻子”。

        段青容,参与图书馆举办的拔河比赛,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20余年,被评为豪山村“最美媳妇”。

        罗禄娇被评为豪山村“最美妈妈”……

        王华的爷爷段祖君是图书馆管理员。从小他就到图书馆找爷爷借书。后来上了大学,毕业后回到豪山村做大学生村官。2014年到永乐江镇高陂村做村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借鉴豪山图书馆的方法,邀请6名村官一起创办了大学生村官爱心书屋。

        他说:“图书馆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庇护之下,一种无形的向上的力量洒在村子每一个角落。”

        传播科技,一直是图书馆创办者工作的重点。段德然曾在建馆3周年纪念词中写道:“我们要加强学习改变自己,让科技知识在豪山开花结果,让豪山早日脱贫改变……”

        1989年,豪山村支两委以图书馆为教室,举办食用菌培训班,培训出110户种菇大户。不少学员去广东大显身手种蘑菇,赚了钱回来盖新房,还带动全村210多户人家外出种菇。

        2017年,安仁县农业局、安仁县农广校在豪山图书馆举办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村民通过技术培训,在郴州市审计局扶贫小组的帮助下,建成村级集体产业——烂泥垅养猪场,年出栏生猪2000头。村里的皂鸡垅养猪合作社、何万志羊场、何立权茶场也办得风生水起。

        村民李国光的儿子,患先天性心律不齐,到大医院检查、治疗,花了不少钱,一直没有根治。李国光自己在图书馆翻阅医学书籍,竟找到偏方,对儿子的病大有益处。

        图书馆大厅有面读者荣誉墙。北京大学:段友忠、张智锋……

        到今年,豪山村的孩子考取普通本科高校的有290人。其中,北京大学3人,中国人民大学1人。

        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叫段书香。他是最年轻的图书馆创始人段迪德之子,段书香是在图书馆书籍的海洋里泡大的。

        金紫仙镇党委书记戴玲俐说:“习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豪山图书馆就是我们镇的一块宝贝。豪山村和全镇现在都已脱贫,我们还要继续发挥乡村图书馆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移风易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把我们金紫仙镇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县域次中心。”

        600公里,这是张智锋目前所在的公司与豪山图书馆的距离。

        张智锋比图书馆诞生早3年,那个时代,学习资源匮乏,豪山村图书馆成了他接触知识最重要的窗口。2000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又拿到香港科技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研究生。2012年,他在深圳参与创立了一家科技公司,担任总经理。

        张智锋给笔者发微信:“创业过程中,遇到过太多的困难和未知的问题,凭着小时候在豪山图书馆形成的学习习惯,不断自我学习和向他人学习,我才有今天的进步。只要回到家乡,我一定会去图书馆坐一坐,与管理员聊一聊。无论千里万里,我的心永远与图书馆零距离。”

        “是啊,希望所有的人跟智锋想的一样,愿与文明零距离!”——99岁的图书馆创办人段纯说。

        (作者:唐湘岳,系光明日报原高级记者、湘潭大学特聘教授;陈秀,系湖南省浏阳市浏阳河中学教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