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与世界分享中国精彩

    ——来自2020“金熊猫”国际传播高峰论坛的声音

    作者:本报记者 郭林 周洪双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13日 12版)

        论坛现场 周洪双供图

        “传播要放在国际坐标体系下,让别人听得懂你的故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日益走近国际舞台的中央,让世界看到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是时代赋予国际传播者的重要使命。11月11—12日,2020年“金熊猫”国际传播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行业大咖齐聚蓉城,共同探讨“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路径和举措。

    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今年3月,一部时长10分钟的纪录片《南京抗疫现场》登上雅虎日本网站首页,引发日本网友广泛关注。该片创作者、长期生活在中国的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由此“出圈”。几个月后,竹内亮的新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在微博上线,一天之内播放量就超过1500万次。一位日本导演的作品讲出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抗疫的伟大精神,其传播影响力之大、传播效果之好令人赞叹。“发展中的中国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这些变化中的人物、山川、城市就是纪录片人最感兴趣的。”竹内亮在论坛上说。在拍摄抗疫纪录片之前,他拍摄的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就已经在中日两国拥有大量粉丝。

        还有一位以“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视角向观众展现当代中国的著名纪录片人也参加了此次高峰论坛,那就是Discovery探索传媒集团副总裁魏克然·钱纳。他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代表作中的《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功夫学徒》《运行中国》等中国题材作品,曾荣获亚洲电视奖、奥斯卡奖、2016年国际艾美奖提名等多项国际荣誉。魏克然十分了解中国,对国际传播也有丰富的经验,他总结创作经验认为,中国影视作品出海,需要用世界的语态,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语言并非只能由国际友人来表达,更需要中国传媒人把握时代发展特点,创新表达方式,找准外国受众的情感共鸣点。“要努力克除刻板的印象,转变话语视角,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又要兼具世界眼光、国际视野,细分海外受众需求,找准不同受众信息接收的习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孟冬说,要通过有温度、有情感、有共鸣的表达方式,把我们想讲的变成海外受众想听的,把海外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实现中国题材的国际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论坛上被多次提及的李子柒就是有力例证。李子柒的短视频作品没有解说,只有过程和效果声,完全是原始的国际语言,她在脸书和优兔上的粉丝量超过千万。尤其是在2020年,她视频中反映出的中国乡村宁静、安详的样子,不仅抚慰了各国民众因疫情肆虐而焦虑的心情,也在无形中向世界传递出中国防控疫情的成果、经济复苏的活力。

        “中国的故事要走出国门,我们必须有国际化和年轻化的表达。事实表明,这种做法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华策影视总裁赵依芳说,近年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天盛长歌》等优秀剧目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在海外也受到热烈追捧。疫情期间,电视剧《以家人之名》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海外20多个国家和平台同步播出,成为热追的爆款,使得这部反映中国家庭生活的美好故事得到了很好的国际传播。

    借国际合作放大中国声音

        “视觉创意可能来自美国,野生动物摄影师可能来自英国,水下摄影师可能来自德国等,借助这些力量,更有助于我们把中国故事以最精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传播出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副总经理张琳认为,我们原创的中国故事要在海外讲得好、传得开、留得住,还需要中外团队密切合作,共同打造、共同传播。近年来,按照该思路推出的《大自然的古老王国》《从长安到罗马》《中国故事之飞向月球》等作品,国际传播效果都很好。

        “酒好也怕巷子深,有了好的作品只是敲门砖,如何抵达受众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才是关键。”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说,借力海外社交网络,开设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才能让中国故事传得更远、更响。

        “中国的主旋律作品,只要是制作精良、国际化表达的,在海外也很受欢迎。”华策影视总裁赵依芳举例说,2019年,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电视剧《外交风云》,在优兔等平台播出后,得到了很多海外用户的积极反馈,他们留言说,这部电视剧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

        受疫情影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译制中心今年译制影视的步伐有所放缓,但是他们将《武汉24小时》《中国抗疫》《另一个香港》等精品节目译制成多语种版本,在海外多个平台推出后,得到了所在国的热烈反响。

        “当前,媒体深度融合带来国际传播秩序的新一轮调整,为我们强化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历史机遇。”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孟冬说,要更加注重广电视听技术服务的走出去,发挥技术产业对内容传播的基础性工作,推动科技资源禀赋向国际传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愿与海内外朋友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形成全方位、多主体、多层次的传播格局。”

        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腾讯视频探索走出了一条网络视听节目出海的新路。腾讯视频总编辑杨健介绍,在国际合作初期他们发现,“借船出海”的主要受众市场还是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和海外华人的聚集地,中国视听内容产品要走出去,必须加强自有平台的建设。2019年6月,腾讯视频海外版正式落地,通过本地化的服务,深耕海外非华人市场。截至目前,该平台的华人用户占比不到10%,《传闻中的陈芊芊》《创造营2020》等视听作品先后出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破圈”。

        “博纳近几年不断向海外拓展,在发展东南亚市场的同时,也积极开拓北美和欧洲市场。”博纳影业集团行政总裁蒋德富介绍,博纳与领军的在线平台和新媒体网站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多部影片在海外新媒体平台发行,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今年疫情期间还有更多的影视作品在国外的媒体平台上播放。“比如2019年我们推出的中国骄傲三部曲之一的《决胜时刻》在国外展映受到观众积极追捧,还在东京电影节等国际电影节活动中获奖。今年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已经开机,以共产党成立前夕为背景的《无名》电影也即将开机,还有已开机的《中国医生》电影致敬平凡中的伟大。”蒋德富说,博纳将继续提升中国电影的辨识度,强化中国电影国际表达的创作思路,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以国际传播促进文明互鉴

        “东西方有着极大的差异,但正因为有差异,人们才需要更多地用心灵去沟通,用故事去感染,用价值观去影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译制中心主任任谦在论坛上表示,国际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于促进文明互鉴交流。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正向的人文交流,其作用尤为珍贵和重要。“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要坚持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我们最高的目标,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作为有效的途径和渠道。”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董关鹏同样认为,疫情让更多人认识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不仅要用中国素材讲好中国故事,也要用全球素材讲好人类共同的故事。“我们现在有20多个团队在意大利、巴西等国寻找当地的感人抗疫故事。站位更高、格局更大,真真切切为世界加油就是在为国家助力。”

        “智者筑桥,愚者筑墙”。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导师张磊用墙和桥来比喻国际传播,他认为文化传播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民族间的理解与共享。他提到,《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非常受欢迎,象征着中坦人民的美好友谊。这部剧向当地人展示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流浪地球》把中国方案和中国故事结合在一起,传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成为中国向全球传递重要价值观的载体之一。

        本届论坛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四川广播电视台主办。2019年在成都举行的首届“金熊猫”国际传播奖评选活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对话,推动优秀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国门,本届论坛将致力于巩固该奖项的成果。

        (本报成都11月12日电 本报记者 郭林 周洪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