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印记】
我是福建省莆田海峡职业中专学校的老师,2020年是我来宁夏支教的第7个年头。7年来,我和学生一起成长,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收获。每个学生纯真朴实的笑脸和求知若渴的眼神,都给我激励,让我充满干劲,支撑我走过看似枯燥却又不平凡的支教岁月。
2014年8月,听说有去宁夏西吉县支教的计划,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莆田与西吉,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意味着环境气候、风土人情的差异。西吉县海拔2000多米,干燥的气候和高原反应让我不太适应,一开始,流鼻血、睡不好是常态。但我很快调整过来,克服水土不服等困难,全身心、创造性地投入教学工作。
相比于东部地区,这里的孩子学习基础较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但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激励我上好每一堂课。学生们觉得英语枯燥乏味、难学,我就想方设法让课堂变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潜力倾向,我将同学们科学地分成几个水平相近的小组,根据实际进行“分层教学”。慢慢地,学生们爱上英语课堂,我的教学课题也获得固原市第一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一等奖。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为更好地开展支教工作,我走旱塬、跨峁梁去家访,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我还积极对接莆田市教育系统等开展捐款,几年来共募集款项53万元,用于资助当地品学兼优的学生、添置学校教学设备。
知识改变命运。我常鼓励孩子们,要努力学习,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自己,甚至改变家乡。最难忘的,是每逢寒暑假,当我启程回莆探亲时,同学们自发排队欢送,从我的宿舍一直排到校门口。孩子们眼神真挚,纷纷喊道:“杨老师,您一定要再来。我们等着您回来上课!”这时的我,总是噙着泪,向孩子们保证:“我还会回来的。”
因这句承诺,我一年年地留在宁夏支教。我也连续4年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支教教师。
支教不仅是奉献,帮助他人;支教也是受教育的过程,让我更懂得珍惜和感恩。支教7年,给了我快乐、幸福的时光和温暖的记忆,也给了我一份沉甸甸且光荣的责任。这份责任,就是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自强不息,走出贫困,改变自己的命运。
(本报记者高建进、王建宏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