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中国特色”“高质量”“传承与创新”——

    中国电影教育要开启三种新思路

    作者:胡智锋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10日 15版)

        北京电影学院为70余名电影教育工作者颁发金烛奖。北京电影学院提供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师生在创作泥偶动画。北京电影学院提供

        北京电影学院提供

        新中国电影教育的开创,追根溯源,离不开前辈们披荆斩棘的求索探寻。早在20世纪30年代,一批进步的“左翼”文艺家,就以他们的理论与实践,开启了电影教育的初始之路。这种求索,从上海到延安,再到东北解放区,一路播撒启蒙火种,不断培植红色基因。1950年10月,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正式开办,从此开启了新中国电影教育事业7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

        70年来,新中国电影教育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1978年的创建期,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陈波儿、章泯、钟敬之、吴印咸等为代表的北京电影学院的老一辈创建者,满怀澎湃的激情与想象力,开创了新中国电影教育的基本框架与范式,构建了包括文学、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等专业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实现了新中国电影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这一阶段,北京电影学院秉持“专业职业”的理念,培养出一批批电影各个工种的专业人才,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大厦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支撑。

        第二阶段是1978年到本世纪之初的发展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新中国电影教育获得了全面拓展。广大电影教育从业者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前所未有的勇气打开国门,与世界先进的电影业和电影教育同行接轨交流,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涌现出以沈嵩生为代表的电影教育家,以谢飞、郑洞天为代表的“第四代”和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艺术家。“第四代”以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怀,确立新时期电影纪实美学,“第五代”以深刻冷峻的历史忧思与国际化的表达,确立新浪潮电影美学,都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时代标杆。

        第三阶段是本世纪初到当下的转型期。伴随着新世纪的全新语境,中国电影开启了产业化的探索历程。这一阶段,中国电影教育的管理者与从业者,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与创新中国电影教育的理念与方式,一批新的学科、专业得以创建成长。北京电影学院在原有的文、导、表、摄、录、美等专业的基础之上,经由90年代初期拓展出管理等新学科、新专业,于这一阶段又拓展出动画、电影学、视听传媒、数字媒体等新院系、新专业,形成了本、硕、博层次完整齐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中国电影事业产业和电影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新中国电影教育的历程,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可以用四个“同”概括:

        一是始终坚持与党同心同德。70年来,我们始终与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相伴相随,从开国大典到改革开放,从加入世贸到走进新时代,新中国电影教育见证并记录了党和国家栉风沐雨创造的一次次辉煌和荣耀,因此也获得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与信赖。70年的发展历史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与党同心同德,我们的事业才能获得正确、健康的发展方向与道路。

        二是始终坚持与人民同振共鸣。70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艺术家”的教育观与艺术观,无论是教学还是创作,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牢牢将“人民理念”落实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与行动中,因此也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70年的发展历史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与人民同振共鸣,我们的事业才能实现其核心目标与价值。

        三是始终坚持与时代同步同频。70年来,我们始终瞄准时代前沿,并以高科技、高艺术、高文化的融合,不断引领着时代新潮流。我们始终关注科技创新,始终探索艺术创新,始终追求文化创新,因此也始终获得了时代风尚的聚焦与青睐。70年的发展历史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与时代同步同频,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引领新的潮流。

        四是始终坚持与国际同道同轨。70年来,我们始终与世界电影教育保持对话交流。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们逐步与五大洲、世界各国互联互通,因此也始终获得了国际同行的熟悉关注与理解认同。70年的发展历史证明,只有始终保持与国际同道同轨,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保持良性的发展局面。

        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电影教育同样面临一系列的环境变化:第一,新全球化。新旧全球化的碰撞,既体现在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对抗,也体现在教育、传播、文化等软实力的较量。第二,新融合发展。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演化为现实的技术融合、媒介融合、文化融合,融合发展已然成为新常态。第三,新电影。中国电影正在经历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从“高原”向“高峰”的转变,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第四,新教育。在“双一流”与“新文科”背景下,高等教育从目标理念到学科专业,都面临着全新的调整与转变。

        在新环境下,我们显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新环境对我们的电影教育,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与之相比,我们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对行业对国家的贡献度等方面,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面临整体不足的挑战。

        这些挑战,体现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迫切需求、体现为艺术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创新的迫切需求,而这些需求,也为中国电影教育探索新理念、新体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面对着大变局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电影教育应至少开启三种新思路,这就是“中国特色”“高质量”“传承与创新”。第一,中国特色。我们应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构建中国电影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为世界电影教育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第二,高质量。我们应坚持“高质量”的发展道路,以交叉融通的创造性思维,打造更高质量的学科专业,聚集更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培育更高质量的高端人才,提供更高质量的社会服务。第三,传承与创新。我们要在总结历史经验、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自主性、原创性、融合性的理念,在技术与艺术、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多维结合与互动中,不断创新电影教育的理念与思想、体制与机制、模式与方法。

        我们处于一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国电影教育面临全新的挑战。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齐心协力、不辱使命,继承优良传统,把握时代机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胡智锋,系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